艺术品市场水深莫测 天价与唱多,只是荒诞

2011-11-04 10:55:31 来源:东方早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实质的投机者正在对艺术品市场公开唱多。“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曾是某电影中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台词,如今却正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真实上演着。有人公开声言“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并大肆炫耀艺术品是靠金钱左右的,在市场上他把哪一幅画推得价格高,它就是艺术品。这种公开的、猖狂的荒唐言论,混乱了艺术品市场,也亵渎了艺术。

艺术品拍卖会上看似热闹非凡,资金汹涌而入,其实却险象环生。

  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实质的投机者正在对艺术品市场公开唱多。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曾是某电影中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台词,如今却正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真实上演着。

  然而事实是,一些在艺术品市场无道德、无诚信的事件已被接二连三曝光:10年前骗子用买来的零散破碎玉片串起来的“金缕玉衣”,被5个国家“泰斗级”文物鉴定专家鉴定为“出土文物真品”,估价24亿元;数年前一件号称唐代长沙窑的人物贴塑大执壶入藏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成为镇馆“壶王”,现被公开质疑为赝品,一位民间老艺人宣称自己在1989年做过这么一批近30个;徐悲鸿长子手扶一张人体油画作品合影,指认这幅根本与徐悲鸿没有任何关系的画作是其父画其母亲蒋碧薇的裸体,并在画作背面题字:“此幅油画《裸女》确系先父徐悲鸿之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该画随后在某拍卖会上以7280万元落槌成交。

  水深莫测的艺术品市场

  所有的这些案例实际上只是艺术品市场的冰山一角,有人称这些行为就是这个行业的“地沟油”,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鉴定,已经不是专业或学术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将直接动摇艺术品鉴定和市场的公信力。

  不是吗?1993年拍卖书画艺术品时,即使是最大的拍卖行,推出的《拍卖图录》也就是一本,顶多两本。现在再看,一场拍卖会,提供的《拍卖图录》往往有几十本,成箱装!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满天飞啊!不用问,绝大多数拍品都是假的。就连乾隆《石渠宝笈》记载的原本都有大量假画,再加上后人造的假,现在一些人又编出许多什么“皇家收藏”、海外回流的故事,诱骗投资者收藏,这些市场幕后的黑手推手,他们的品行就等同于“地沟油”的生产者,毫无良知可言。

  做局、洗钱、假拍、拍假,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上已经成了资本逐利的潜规则,同时,欺诈、炒作、洗钱也一起上阵。北京有一家中等规模的拍卖行,2005年初拍出宋徽宗的《桃竹黄莺卷》,拍得6116万元。但不久被证实,竞拍得主只向拍卖公司汇出了1500万元。这就是一种虚增成交价的假拍方式,即买家、卖家、拍卖行事先约定一个成交低价,然后在拍卖场上抬高落槌价。利用这种“假拍”的操作方式,庄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炒作某位画家的作品,同时在拍卖场上或场外出货同一画家的其他作品。

  拍假更容易理解。有报道披露,上海某藏家曾在北京一家著名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以253万元的价格,拍得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结果被吴冠中本人及研究机构一致鉴定为伪作。为此,藏家起诉至法院,要求拍卖公司退款。最终,法院以拍卖方不负责鉴定拍品真伪为由,判原告败诉。又如目前拍卖市场上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画的送礼应酬作品,95%以上都是赝品,竟然还能有高成交率,这也是件怪事,真迹作品不可能越拍越多啊!

  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敛财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他们目的只有一个——利益。商人谋利虽无错,但他们采用的是缺乏道德和诚信的“骗取”方式。假拍、拍假等行为的背后,程度不同地存在欺诈、自我炒作、洗钱等不法行为。

  这些艺术品市场的造假行为,使人关联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某些急功近利、人心浮躁、贪图物欲的社会乱象。假唱、假药、假酒、假神医……甚至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假食品”,也能在我们这个社会大行其道,长期得不到根治,对一些问题许多人都已经麻木了。又如某些所谓“国学家”在各类媒体上讲些老百姓听不懂的、脱离现实的“国学”,实际就是为个人做宣传,自提身价,最终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推销产品捞钱,把弘扬“国学”变成了自己争夺名利的平台,其“国学”还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这些行为过程本身就是假国学,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如年龄都造假的假国学家,似乎这个时代只要胆子大、脸皮厚就可以当“大师”了!

  所以,艺术品市场这两年拍卖虽然很红火,但是原因很复杂。拍卖行只图成交数量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对作品的真假、拍卖的真假置若罔闻,即使繁荣也是虚假繁荣。

  投资、投机不是真正收藏

  今天的艺术市场繁荣有虚假的成分,完全是投机者、拍卖行或某些文交所造成的假象。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真正有情感认识的、有经济实力的收藏,是艺术价值的收藏。我亲自做过调查咨询,中国最有实力的企业家,他们不敢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是什么原因呢?精明的企业家的真实想法不像投机者所说的,“头几年花几十万元买的一张画,今天会被另外有实力的企业花几百万元买走了”,或“花几百万元买的画,现在又被以几千万甚至过亿元的价格买走了”。这都是投机者在市场造成的谎言。这样的行为的目的是证明艺术市场火爆冲天,来误导大家买他们没有艺术价值的一些画家的作品,或者更恶劣的就是赝品。对于这些问题,我跟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泛海集团的卢志强、万达集团的王健林等一些企业家都做过交流。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创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创今春拍卖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成交新纪录。这些东西是真的吗?是真实成交吗?一连串的疑问考问着广大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和收藏家都对此类成交嗤之以鼻,更不会中圈套。

  有人已公开言辞“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并大肆炫耀艺术品是靠金钱左右的,在市场上他把哪一幅画推得价格高,它就是艺术品。不知这位幕后导演的仁兄是否精神上也出了差错?这种公开的、猖狂的荒唐言论,混乱了艺术品市场,也亵渎了艺术,而这样的言论居然还有人相信,这是我们如今这个社会审美缺失导致的。大家都听过有这样的企业老板,专买贵的东西,他认为贵就是身份象征,就跟当年暴发户满街拎个“大哥大”乱晃一样。只有这种没有鉴赏力和自信的人,才会用贵的名牌把自己包装成有“品位”的人;买艺术品也不管艺术价值如何,价钱贵就可以得瑟张扬了。

  一边是拍卖市场险象环生,一边是艺术重复和千篇一律的作品层出不穷,但还是有大量资金汹涌杀入。就和我们的证券市场差不多,谁都明白赚钱的人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可还是遏制不住新资金一年又一年往里面冲。这是一个文化缺失而导致心灵扭曲的“烧钱”时代。弹指间,收藏突破了亿元关口。收藏本身拉开了收藏者之间的档次与距离。有资金不等于能收藏到好作品;但是,收藏到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资金做支撑。光有资金,没有知识也不行;有了知识,没有资金也收藏不到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收藏要有口袋,也要有脑袋,还要有魄力。

  对于艺术品收藏,到底是在投资,还是投机?《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文艺界存在政绩工程等十大恶俗,难出大师”。实际上整个艺术界缺少创造力和时代精神,艺术市场的浮躁也非常严重,导致方向迷失,在金钱利益至上的恶俗环境下,也很难培养出好的收藏家。可以说国内的艺术品投资者和投机者占绝大多数,甚至超过90%,真正的藏家很少。而这些投机者背后,就是炒作概念。于是出现了好多怪现象。几年前,清初画家石涛的作品1个亿流拍,临摹石涛的张大千作品却卖了1个多亿。两个人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相差数百年,石涛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的绘画艺术贡献巨大,这不就奇怪了吗?所以,我一直不懂,石涛为什么卖不过张大千,现代主义绘画宗师级的赵无极卖不过临摹西方三百年前绘画语言的陈逸飞?艺术家卖不过一个画匠,这不是审美缺失所导致的吗?

  此外,为迎合手里掌握着大把资金的收藏新贵的好恶,包括鉴定方面的知识分子也有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只要你给钱多,他就可以把假的鉴定成真品,给钱再多一点,还可以把作品的年代提前几十年、几百年。在这个时代,假鉴定家可能比假画还多!道德良知已经在金钱和利益的漩涡中泯灭了。

  探究收藏、投资、投机的深层关系,我认为不能完全把艺术品当作商品来运营,更要提醒收藏爱好者、投资者,要提防投机者的动机和用意。一些市场的投机者,就是想方设法制造各种“天价局”,恶意炒作,引导资金的流入,把最后一棒交给最后一个“傻子”。我们还要有清醒认识:艺术品是通过价格(钱)去买回来的,但买回来的不仅仅是价格,而是价值——艺术的价值。也只有认识到艺术品的价值,才谈得上艺术品收藏的意义。一件艺术品的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不是画等号的!艺术家也不是“封号”和名气说了算,还是要凭作品说了算。

  收藏一件艺术品,首先是对艺术品要有感性认识,然后理性收藏。感性认识指的是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感动人、打动人的,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时代精神的。真正收藏的意义和收获,是收藏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不在数量多少,而在精品质量高低,这样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判断作品,更要看重艺术家的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作品要被时代认同、被历史认可。艺术品收藏的责任还在于弘扬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创新精神,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对社会负责。

  (作者郭庆祥知名收藏家)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