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画廊与好买家的共生关系

2012-05-16 07:31:00 来源:《顶层》杂志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当代艺术收藏家乔志斌 ( 摄影:Justin Jin 金靜儀)

 

  Thomas Houseago创作于2011 年的雕塑《 Ghost of a Flea I》多媒材如粘土、钢筋、纤维等 266.7×226.1×81.3cm

陈彧君《临时家庭》2010 200×300cm

没顶公司 《MIU038》 250×300cm 2009

王兴伟 《卖拐》 300×400cm 2011

刘韡 《Watch 1》 180×220 2009

  □ 文︱程煜

  在某次讨论当代艺术“独立推动力”的小型座谈会上,各民营美术馆或是国外艺术基金会纷纷侃侃而谈,介绍机构的来源、项目及前景。虽然作为藏家代表的乔志斌当时是排到最后一个的发言者,但论及独立推动力,我想最最“独立”的,莫过于当代艺术的私人收藏家了。

  因为,他们是本身审美意志的全权代表,是为完全“独立”;他们频繁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并大力购买,是为直接“推动”;而这个乔志斌,还把他收藏的艺术品,堂而皇之放进其经营的时髦俱乐部,又让八方来客在专业艺术场所之外的乐土中欣赏艺术获得陶冶,是为间接“推动”。这样既独立又富推动力的人士,《顶层》杂志颇愿意细究一下。

  当代艺术就够他琢磨的了

  乔志斌坦诚自己的艺术品收藏之旅早期始于书画拍卖场,但从2006年底渐渐专注于当代艺术。如同所有的转变一样,渐进是必须的,经由中国画到当代水墨,然后再转向写实油画,最后,他的脚步停留在当代艺术的殿堂里,乐而忘返。而我们从他的经历中,也隐约嗅到“从艺术投资客到热爱艺术的藏家”这么一股嬗变的味道。

  去瑞士旅行时,朋友鼓动他买些收藏型的名表,他明确地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再找一事儿来费琢磨,当代艺术已经够我琢磨的了。”为了更精更好地琢磨,三年前人家还去中央美院的艺术管理系念研究生,遭遇了余丁(微博)、皮力、赵力(微博)等许多艺术圈的老师和前辈。毕业典礼上,乔志斌很幽默地道出了一些现实:“班里也有不少人学完之后,就坚决地离开了艺术这一行!”师生们遂爆出一阵表示理解的大笑。但乔志斌在受到业内人士提点和自己努力研修之后,“感觉算是真的入了这一行了。”

  很多媒体的文章里写到乔志斌收藏的数量,都是“100件以上”。我还奇怪呢,怎么好几年来数据都未update,结果他揭秘说:“因为对我而言,数量并不太重要,还是重质。所以他们问起藏品多少件时我都不想正面回答,索性都说100件以上。”

  问起乔先生从事的文化娱乐行业是否会令他拥有比较充沛的流动资金,使他可以频率颇高地出手艺术品。他大笑起来,谦逊地说:“国内有钱人实在太多了,咱这比起来只是些散碎银两。其实不是钱的问题,还是真的热爱。”基本上,他杜绝了其他的所有爱好,心思都扑这份喜好上。所谓千金难买一喜欢,要的正是这份执着。

  乔志斌是个企业家没错,但坐他面前,我们体会到他的一种发自内部的清新而愉悦的气场,这令他显得格外年轻。他承认对当代艺术的喜好除了整体提高个人审美情趣以外,还能让人保持青春心情和形态,“而且很多人购买和收藏艺术品后,社会表现出对他更大的尊重。”这个方面不用举例,我们大家都亲眼目睹过一些事实。

  好画廊与好买家的共生关系

  在本刊“必须具体谈一谈”的逼迫下,乔志斌表述了一些对国内外画廊的真实看法。

  在他眼中,香格纳是国内很好的画廊。“比如劳伦斯,家里家外凡是能挂画儿的地方,人家全挂上了画,藏家是能充分感受到他对艺术的那份爱的。它基础做得好。”他说香格纳非常注重给艺术家做档案,比如艺术家尚未成名时的信件手稿之类,连艺术家自己都满不在乎的,香格纳却不忽视这些基础工作。“还有长征空间、北京公社等好几家也是非常不错的画廊,他们并不只是紧盯市场,而是很努力地在拓展。”也有一些把挣大钱迅速致富当主要目标的画廊,但乔志斌认为藏家是很容易分辨出好坏来的,因为他们对艺术缺乏真爱,“那种画廊,你都怕他们过一阵子就收摊儿不干了”。

  作为专业级藏家,他感觉到“国内画廊的日子是从2011年开始好过起来”,之前国内的二级市场太过强势,现在终于轮到画廊逐渐建立体系了。

  乔志斌这些年满世界地去看艺术买艺术,他承认国内外画廊提供的服务还是有些微差距的。他曾与卢杰作伴一起逛了纽约很著名的DavidZwirner画廊,那天该画廊销售总监亲自出来对乔志斌殷勤接待,那份对藏家的礼仪与专业性甚至给卢杰留下深刻印象。

  乔志斌感觉许多西方画廊的专业程度以及跟藏家沟通程度比较深入,他们较擅长针对客人审美喜好与价格承受维度来推荐与引导,“在那里,你会也感觉到从业人员或是画廊老板对艺术真心热爱,谈起艺术来特高兴,职业素质与服务跟进也更加到位。”

  今年3月初白立方画廊的香港分店在干诺道中50号正式开张,乔志斌也是受邀嘉宾之一。这个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罕见挑高6米的展示空间的西方画廊,对目前崛起的亚洲藏家,更准确地说是中国藏家,亦是青睐有加。

  去年4月始在国博启动的与德国几家博物馆合作的“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于今年3月降下帷幕。其闭幕式的系列活动也特邀乔志斌和张锐两人作为国内藏家代表,与德国国家级藏家把酒言欢共襄艺术盛举。正如乔志斌所说的那样,从这些国际融合的事实中不难看到一个颇为正面的讯息:世界正在走向我们!

  但在收藏过程中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乔志斌,对西方画廊也有新认识:“之前西方画廊很规矩的,即便个人藏家来也没有折扣。后来,金融危机来了,一定程度打破了之前的规矩。”他爆料说当时甚至连有些西方画廊都会试探性地引导买家“不要羞于谈及折扣”。

  谈到画廊对价格的控制,乔志斌认为它们应该要挑“好的买家”:重要的不是卖出去,而是卖给谁。不过,面对市场的竞争和压力,画廊也常常无法做到严肃地去甄别顾客。有些买家从画廊购进作品后很快在拍场出手,这种现象,事实上是画廊与艺术家都不愿意见到的。

  欣赏和购买艺术品的路途上,乔志斌结识不少艺术家,比如到上海来,张恩利、丁乙都是他的好友。2007年,他与时任瑞银亚洲艺术顾问的皮力一起去巴塞尔,皮力为瑞银购买了展出的两幅张恩利作品中的一幅,于是乔志斌就把另一幅买了下来。后来,他跟张恩利熟识了,除了喝茶聊天,画家还带他去书店推荐国外画册供他“学习参考”。

  就这样国际国内全方位来算,乔志斌的“shoppinglist”上,也列有几十位他长期关注的艺术家名字。他说当代艺术的圈子还是挺小的,但喜欢艺术的人数在增加,所以当代艺术会有很大的未来。“时代在变,收藏品味也会改变,是谓大浪淘沙。而且具备长久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家或作品也属稀罕,因此收藏当代艺术还是需要些冒险精神和激情的。”他认为有些好的艺术家现在刚冒出头时,如果看到他有激动人心的新鲜作品,应该赶紧下手买、要多买。乔志斌说他现阶段很想收藏的是“前所未见的作品”。同时,他认为做事的方法很重要,比如收藏艺术品就要选择最好的画廊来合作。

  周游列国艺博会

  在各类艺博会的国际参展商来说,乔志斌渐成名单上名列前茅的中国藏家。虽然不宜用“爱国主义”去渲染这些雅事,但当他说到现在国外艺博会已经很留心中国藏家时,我还是忍不住地做了个V的手势,“员工听到有人说着中国话进来,就会去通报老板亲自出来迎接。”他描述的情形,多少让国人从被巴黎LV包包店鄙视的窘境中稍稍得到些许宽慰。

  无论去美国还是欧洲看艺博会,他基本都是自己独自上路。艺博会中,乔志斌认为巴塞尔堪称翘楚,它云集全球佳作,经常可以看见比美术馆级还略胜一筹的作品,“要了解国际动态,巴塞尔是最佳位置。”他也非常赞许香港艺博会,“在全球来看它越来越重要,而对亚洲而言将无疑是最重要的。”

  去年,他一路去了美国军械库、英国弗里兹、法国FIAC。比较下来,他认为FIAC越办越好。据他说在巴黎时,感觉这城市给人很多特别的际遇和气氛,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其艺术品的观感。而且那里的上流社会的“范儿”,不是本土的艺术圈可以迅速效法到的,虽然国内不少机构也开始立意培养上流气质。

  在2011年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博会上,乔志斌出手购买了不少作品,其中包括那届艺博会的封面作品——即由Hauser&Wirth画廊代理的ThomasHouseago于2011年创作的雕塑GhostofaFleaI,而乔志斌也一直是Hauser&Wirth画廊的重要亚洲客户。正在笔者撰写本文的三月底,乔志斌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共同奔赴樱花盛开时节的日本艺博会了。

  环境用来烘托艺术

  刚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时,乔志斌还会考虑媒材与空间是否合适。但现在,他收藏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形式、媒材之类,早已不在考虑范围,只要真心喜欢,油画、雕塑、装置,全都会买。而且,他最期望能够收藏到美术馆级的艺术品!

  买来的一些作品,除了部分储存起来,大多都放置在他于几大城市经营的俱乐部公共空间里。“美术馆展示作品,往往剔除了所有其他元素;而我们展示在公共空间里的作品,跟环境有机结合,很多人说更耐看呢。其实藏家的任务,就是展示和保管好这些艺术品。”这个被称为“最有艺术家气质的收藏家”愉快地告诉我们。而那些经他细致摆放的艺术品,在调试得比某些画廊还要考究的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那些充满了艺术气息的乔氏娱乐空间,接待了国内国际无数宾客,让艺术润物无声地弥漫到生活环境,“多看多看,就会喜欢上的”,乔志斌对此很乐观。

  好奇于他如何配置时间分别来研究当代艺术和打理企业,他说“当代艺术不是主业,但其实我投入的精力更多。所以我在白天研究当代艺术,晚上去管理主业。”乔志斌也在考虑投资当代艺术酒店,“我想做一个特别好的当代艺术酒店,它是要用环境来烘托艺术品的。”

  目前乔志斌除了继续以收藏的方式来推动当代艺术以外,还在考虑建立推进公共艺术的项目。他很欣赏国际上那种“私人展示空间”的方式,不用冠以美术馆的宏大头衔,可以只给真正的艺术热爱分子来分享。说着他打开手机,展示了一对年轻的巴黎夫妇拥有的私人展示空间——他们用每个房间展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然后邀请感兴趣并且懂行的友人们在预约的前提下前来观赏。“也许,这样的私人展示空间我将来也可以搞一个”,乔志斌的这个计划感觉很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