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考古邀你发掘上海之根
松江广富林考古现场昨日首次向公众开放。
广富林遗址方位图
明天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松江广富林考古现场昨日首次向公众开放,现场展出良渚文化玉器、广富林文化石斧、周代瓷碗等60余件珍品,以拉近公众与考古、历史的距离。广富林遗址于1959年发现,1999年至2005年开始勘探、发掘,共发现良渚文化墓葬32座和灰坑、水井等遗迹300多个,今年2月起为配合松江新城建设,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新发现新石器时代、周、汉、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遗迹近800个。新华社 图
广富林考古邀你发掘“上海之根”
松江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首次向公众开放,市民观摩时不要随意进入探坑
早报记者 陈若茜
昨天下午,150余位市民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进入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揭开了“广富林”文物考古的神秘面纱。这也是数10年来,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首次对公众开放。
今年2月中旬,上海博物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6家考古单位又重新启动了对广富林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在广富林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周代“青铜器”、房址、人工堆筑高土台等重要遗物陆续被发现。
广富林遗址被发现于1959年,1961年曾进行试掘。正式发掘工作从1999年开始以来延续至今,发掘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成为上海考古史上发掘面积最大的一个考古项目。以广富林遗址发现而获得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广富林文化”实际上填补了“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历史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与文化谱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现场展出60余件精品
昨天下午,来自松江大学城的80余名学生、上海博物馆的志愿者、各区(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媒体记者以及慕名而来的市民首次进入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揭开了“广富林”考古的神秘面纱。考古专家向参加活动的市民和媒体介绍广富林遗址考古的最新成果,带领大家参观考古发掘现场。
为保证考古现场不被破坏,参观者一行只能沿着考古工地边沿进行观摩,不允许随意进入探坑。现场同时展出了60余件广富林遗址在考古中发掘出来的精品,包括良渚文化的玉器,广富林文化的石斧、石凿和石锛等,周代出土原始瓷碗、黑陶罐等。
在展品中,早报记者注意到一件造型独特的龙首建筑构件:龙首与板瓦混为一体,全长约60厘米,龙首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须发飘逸,双角后卷,灵动而充满力度。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件遗物发现于宋代水井中,属宋代陶塑艺术的精品。
上海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考古现场一般不轻易向公众开放,考虑到对考古现场的保护,一旦对外开放,考古工地就要停工,对考古进度有影响。此次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夕组织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对公众开放,是为了拉近公众与考古、与历史的距离。
新发现周代礼器“青铜尊”
由于展台布置简易,仅用长条桌设置围栏露天展出,因而备受市民关注的周代“青铜尊”并没有以实物形式展出,只展出了照片。
据介绍,这件“青铜尊”是本次考古项目至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件出土遗物。广富林遗址发掘以来共出土了3件青铜礼器,这件周代“青铜尊”是目前发现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高24.4厘米,口径2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陈杰告诉早报记者,“青铜礼器是中国先秦文化中代表社会等级的重要象征,它的出土意味着早在周代这里附近就存在比较高级别的社会经济文明。”
1999年以来,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就开始有计划地勘探和发掘广富林遗址,共发现良渚文化墓葬32座,各时期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300多个。
今年2月中旬,上海博物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6家考古单位又重新启动了对广富林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成为上海市有史以来考古发掘面积最大、参与发掘单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
项目启动至今历时4个多月,新发现了灰坑近500个,灰沟40条,水井240口,房址4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4处,这些遗迹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元、明清等时期,反映了广富林遗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看 点
● 良渚文化的玉器
● 广富林出土的石斧、石凿、石锛
● 周代原始瓷碗、黑陶罐
● 陶塑龙首建筑构件
● 青铜尊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