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如何参拍海外市场
由于历史的原因,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董及艺术品不计其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陆文物市场尚未成规模,港台等地的古董商人由于地理优势,开始到日本、欧洲等国淘宝,再转回内地做古董生意。随着大陆拍卖行的建立,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也促进了艺术品的海外回流,刺激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雅昌艺术网 郑晓芬
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进入海外市场
由于历史的原因,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董及艺术品不计其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陆文物市场尚未成规模,港台等地的古董商人由于地理优势,开始到日本、欧洲等国淘宝,再转回内地做古董生意。随着大陆拍卖行的建立,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也促进了艺术品的海外回流,刺激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收藏群体也逐渐扩大,购买艺术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收藏家和行家,新进的资本买家以及新富阶层逐渐进入拍场,并逐渐成为海外艺术品购买的主力军,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最近三至五年时间,中国经济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品收藏,新富阶层如同在海外购买奢侈品般购买艺术品,并不断创造世界拍卖纪录,引起海内外媒体关注。经常参加海外拍场的梁晓新告诉记者:“由于中国买家的购买力,世界各地的拍卖行都开始设置中国艺术品拍卖,不仅仅是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国际巨头,一些特别小的拍卖行都开始拍卖中国陶瓷等古董艺术品。每场拍卖会,中国买家基本占据70%以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买家到海外拍卖行买东西,究其原因,梁先生告诉记者,不外乎三点:1.国外拍卖行提供的拍品新鲜,大部分是从欧美的大藏家或者大的行家手里征集的,对市场而言,是一手货,新鲜感很强;而国内,尤其是瓷器类拍品,大多是海外回流,已经是二手货了,新鲜度和选择性受限制;2.国外的拍卖行提供的拍品很丰富,趣味性强,买家的选择性更广泛;3.估价很合理,没有特别高的价格,相对平和且集中。
由于中国买家在拍卖场上的大手笔以及整个群体的不断扩大,且大部分买家已经不是极具竞买经验的行家,大多是初涉艺术品行业的新手或者是新富,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头脑发热,“不付款”等现象屡次发生,让中国买家的形象大打折扣。梁晓新告诉记者:“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具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完全是靠信任在做事情,办理竞拍号牌不需缴纳任何费用,但是现在由于中国买家的失信,让他们不得不对中国买家采取特殊的措施,办理号牌,不仅要对竞买人进行调查,还要对银行账号进行核实,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才可以办理号牌。”
中国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历史渊源
“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都会说西方人真是强盗,掠夺了如此多中国的瑰宝。” 一位活跃在考古艺术研究领域和国际古董商业的两栖专家汪涛博士谈到:“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国际知名博物馆参观中国的艺术品或者在海外的拍卖会购买中国艺术品,首先要了解中国艺术品在海外市场流传的历史,这有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举牌。”
中国艺术品进入海外市场可以追溯到明晚期。明政府为安全考虑,从洪武开始断断续续实行海禁,企图将国门完全封闭起来,然而政府的这些措施,只能使正常的官方贸易受到打击,民间贸易仍然照常进行,瓷器的输出趋势不可阻挡,数量越来越大。公元1600年至1602年,英国和荷兰先后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广州、福州、厦门、金门等地同中国展开贸易,主要经营中国陶瓷。他们将瓷器运往荷兰、波斯、阿拉伯、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销售。欧洲各国的老百姓、官僚乃至王公贵族都喜欢使用中国瓷器,甚至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耀,除了经一般贸易途径购买之外,如果遇上拍卖会,人们更是踊跃参与。由于有利可图,荷兰东印度公司越来越积极地从事中国瓷器贸易。据粗略统计,在十七世纪的八十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运出景德镇等中国瓷器1600万件。当然这种贸易也是双边贸易,东印度公司在经营中国瓷器生意的同时,也购买中国书画、木器等艺术品。
然而到了近代,中国艺术品流失海外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掠夺;二是,当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带出境;三是,一些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军阀和奸商,以极低价买下偷运出境;四是,通过正常交易或赠送流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海外的博物馆和拍卖行看到那么多的中国艺术品的原因所在,不能完全归结于西方的掠夺。了解了这些历史原因,也提醒中国买家在拍卖会看到中国的艺术品,尤其是国宝级的艺术品,不能太过激愤,随意举牌,本着理性的态度和对艺术品的喜爱以及个人的经济能力,有的放矢;即便是由于过去的掠夺使中国的国宝级艺术品流散在海外拍场,也应由政府出面,从外交以及法律的层面进行解决。
参拍海外市场 做好功课是硬道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参加拍卖会之前,首先要了解拍卖公司的背景以及专长,哪家拍卖行更擅长拍卖瓷杂,书画、当代艺术等等,都要弄得一清二楚,购买哪个门类的艺术品,需要挑选什么样的拍卖行,选择基于对拍卖行的了解程度,这一点对于刚入行的买家而言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买家在全球艺术市场的影响力,世界各地的大小拍卖行都开始关注中国艺术品,并进行中国艺术品专拍。世界两大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不用多说,参加海外竞拍,是必去的两家拍卖行,但是这两家公司在世界各国拥有数家拍卖分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征,拍品也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出调整,由于时间有限,伦敦和纽约两个艺术品交易中心每年两次的春秋拍卖是一定要参加的,所不同的是伦敦侧重的是瓷杂,而纽约是书画交易中心,除此以外,香港作为内地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也是不容错过的。
“苏富比和佳士得有几百年的历史,品牌决定价值,对于新买家而言,信誉上有保证,其次这两家拍卖行的专家团队很专业,对拍品的品质有保证,但是也正因为有全球的专家团队,对拍品的市场价值的判断相对准确,所以捡漏的机会就小了很多;而小拍卖行最近几年也开始关注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由于缺乏专业团队,对拍品的鉴定以及考证相对较弱,因而有捡漏的机会,但是对于新手而言,风险也加大了。”汪涛博士说。
除了要了解拍卖行的背景,初涉海外艺术市场的买家还要了解海外一些大收藏家及收藏家族的背景。汪涛博士介绍:“1918年以后,海外收藏市场趋热,主要取决于一些有远见的收藏家开始以专业的眼光进行系统收藏,他们经过近百年的积累,但是在财务出现状况或者临终前,会考虑将藏品进行拍卖,因此要多掌握藏家信息,才能知道他们都收藏了哪些重要的藏品,这些藏品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在市场上,可以提前布局。因此平时需要注意这方面资料的累积,如遇到重要藏家的藏品图录也可购藏,这是最好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协会可以做依据,比如英国的东方陶瓷协会成立于上世纪初,入会要求很严格,必须是专业的收藏家,并定期出会刊并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目前这些资料可以在网上查询。”
比如,香港苏富比三次推出的梅茵堂收藏专拍,这是世界顶尖水平的瓷器收藏,不论是作为收藏还是投资,都是相当有价值的。
海外淘宝达人给您支招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中国艺术品在海外市场的历史,以及海外重要藏家收藏及拍卖行的背景资料外,作为新手,在实战中还应注意些什么,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资深海外淘宝达人梁晓新,给您支招:
首先:想捡漏,先熟读图录。对于初涉拍场的买家而言,首选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这两家拍卖行在北京、上海设有办事处,可上门索要或者购买当季拍卖图录。图录入手后,需要对图录仔细阅览,选定目标,如果不能确定拍品,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做选择,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对于艺术品而言也尤其重要;接下来对感兴趣的拍品做重点研究,包括其年代、品相、存世、流传,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拍卖记录等等,初入行的买家可以请教相关的朋友、行家或者专家。(国外有上百年的拍卖历史,每家拍卖行都有比较详尽的拍卖记录可供查询,尤其是其早期图录,可以作为拍品的重要档案资料。)
汪涛博士介绍:佳士得、苏富比以及邦瀚斯的图录制作已经很成熟,并且是程式化的,对于作品的来源考证会交代得很清楚,因此在阅览图录时还有一些小技巧:
这几家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中对拍品信息的描述很详细,字体和措辞也很讲究:一般会用两行字进行描述,第一行是大字,如“18世纪乾隆粉彩瓶”,这个描述拍卖行负绝对责任,表示确定该拍品的年代就是乾隆时期,假如竞买者购买后对该拍品年代有异议,三年之内,只要提供拍卖行认可的三位专家的鉴定意见,即可退货(可以是经常在该拍卖行竞买的行家或者是该领域内的专家,只要证据合理,拍卖行会给予处理。)如第一行只标明“粉彩瓶”,而在第二行用小字写“可能是乾隆”,说明这个年代仅仅是拍卖行的判断,仅供参考,拍卖行不承担责任。
其次,看预展,实物与资料做对比。即便是拍卖图录描述得再详细,但那只能代表拍卖公司看到的现象,对于买家而言,还是需要亲自看实物,尤其是缺乏经验的买家。苏富比、佳士得和邦瀚斯每年的春、秋大拍,都会在北京、上海巡展,虽然只有一部分精品展出;此外,如果你去纽约或者伦敦的拍卖行,也是需要提前过去看预展。“到国外买东西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带很多书和资料过去,因此前期的研究就变得很重要,到了拍卖地点,前期的预展变得尤为重要,将实物与前期做的考证做对比,是否吻合,决定这件拍品是否值得竞买。”梁晓新以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
第三,竞买号牌及付款。在没有出现中国买家“不付款”现象之前,中国买家可以凭借护照直接办理号牌。现在大多数拍卖行对中国买家实行保证金制度,香港也是如此,基本的保证金是20万,随着竞买拍品价位的上升,保证金根据估价总额的20-50%收取,基本与国内拍卖相同。所不同的是,国外大多数拍卖行没有特殊号牌,买家可以凭借一个号牌竞买任一价位的拍品。
汪涛博士特别提醒,在国内的拍卖行,允许几个买家共用一个竞买号牌,付款时各自支付。与国内拍卖行不同的是,竞买号牌的办理者与付款人的名字必须一致,这就要求买家在办理号牌以及竞价时,要考虑个人目前的经济能力以及个人银行卡的余额,拍卖行拒绝现金支付,也不接受第三方付款。“如果偶尔一次因冲动而举牌,事后发现没有钱支付,应该立刻与拍卖行协商,拍卖师可以当场将拍品进行重拍,减少拍卖行的损失。”汪涛说。
第四,竞买前索要品相说明。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外,参加拍卖会竞标之前,应该让拍卖行提供品相说明书。“这个很重要,如果你竞买一件拍品后,发现有瑕疵,而这个瑕疵没有在品相说明书中提到,这是拍卖行的责任,可以要求退货;但是品相说明书中提到的,而你没有发现,拍卖行概不负责。”汪涛说。
此外在拍卖会开始前,拍卖会还会对该场拍卖会的拍品的来源及品相做补充说明,买家在现场应该注意。这一点是进行网上竞拍和电话委托的买家容易忽视的,因此梁晓新建议没有太多经验的买家不要进行网上竞拍和电话委托,可控性差。
第五,买家佣金。与国内拍卖行不同,国际拍卖行的佣金是呈阶梯式结算的,50万元以内,买方佣金是20%,800万以上是12%,消费得越多,收取佣金也越低,鼓励买家购买。
第六,出关和税收。在海外购买艺术品,最重要的是出关以及税收,因此需要向当地政府申请出口证,才可以将艺术品带回国内。各地标准不同,以英国为例,规定超过50年以上的艺术品,价格超过4万镑,需要向当地政府申请出口证,拍卖行和古董商有义务为买家申请。
税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在英国艺术品增值税是20%,如果你当即付款,根据英国购物退税政策,可以申请退税。在拍卖行竞拍艺术品,在付款时,拍卖行会让你填写“退税单”,如果是随身携带,出境前到机场海关退税柜台,让检查人员在填好的退税表格上盖章,然后将退税单装入退税专用信封,投入机场邮筒,一般两个月内会推到您结款的银行卡上;如果是托运,那么拍卖行会与托运公司协调,最终将税退还给你。
“如果是在古董商处购买艺术品,中国人喜欢砍价,古董商经常会问你‘是中国人吗’,如果回答是,他们很乐意降价,并让你填写“退税单”,但是这个退税单在出海关时,走好程序之后,英国政府会将20%的税作为增值税退还给古董商,实际上你并没有占到便宜。”汪涛说。
对于买家而言,最关心的便是如何将艺术品运回国内。“小件的艺术品可以随身携带,作为随身物品不用纳税,如果是大件物品,通过运输公司,按国家规定纳税。有一点需要注意,进海关时,要打火漆,三个月之内还可以出口。”梁晓新告诉记者。
汪涛博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和古代青铜器专家。汪涛是美术考古专业领域的开拓者,是一位活跃在考古艺术研究领域和国际古董商业的两栖专家,他的学者和研究生占据欧美大学和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等世界一流的古董商业机构。
梁晓新:1995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苏富比学院,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2003年在北京担任私人艺术品鉴藏顾问;2004-2005年担任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2007年成立正观堂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与投资顾问公司;2011年成立正观艺术投资管理公司。专业和专长主要是中国陶瓷和佛教艺术。
链接>>>
当中国艺术品与古董成为世界新宠
十年前,在欧洲各地遍布城乡街头的古董商店或旧货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一些来自中国的老东西——书法、字画、雕塑等等。现在,则已经全无踪迹,毫不夸张地说,连一张中国邮票都难得一见。充斥市场的“中国玩意儿”只有一件件当代工艺品。原因何在?从概率上说,流向市场的古董,并不一定比以前少了很多,只是,它们都被豪气冲天、一掷千金的古董商及时收入囊中,成为他们的镇店之宝,或者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为他们带来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利润。
低端的大众消费市场上是这样,高端的专业拍卖市场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有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露脸,无论价格高低,基本上不愁买家。3月15日发布的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古董与艺术博览会”最新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与古董市场,结束了美国在该领域数十年的领导地位。
中国文物的魅力,何其旺盛也! 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中国文物能带来的利润期望值,何其高涨也!爱投资“国宝”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似乎也不能下结论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热潮到来了或文化复兴了。因为,卷入其中的人,大都是因为这些已经标价不菲的古董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人民币。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像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法国股市CAC40指数等等一样,全球艺术品回报率也有一个“梅摩艺术品指数”,其计算主要基于在纽约和伦敦售出的艺术品。根据该指数,2011年,印象派和现代派艺术品的回报率为14%,战后和当代艺术品的回报率为6.4%,古典大师和19世纪艺术品的回报率为4.8%。而由于中国文物回购的热潮,同期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回报率达到20.6%。另外,2011年中国艺术家占据全球年度拍卖排名榜首,张大千的作品成交额4亿欧元,齐白石的作品成交额3.5亿欧元。在十四年当中十三次位居榜首的毕加索屈居第四。排第三名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波普艺术家、美国人安迪·沃霍尔。
大量的中国文物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各种渠道流落到欧洲各国的王宫、百姓手中。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算起,大约有1000万件中国文物, 因为战争或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到海外。它们中除少量在博物馆中,绝大多数仍在民间藏家手中。这些文物里,大约100万件是国家一级或二级文物。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是,在全球共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是馆藏的10倍左右。两个不同的统计,都确认了中国文物在海外有1000万件之多这个事实。这些文物的收藏(或流失)以欧洲为最多,其中尤以在英国的文物种类最全、数量最多、水平最高,法国次之。在全球来看,美国和日本也是中国文物最大的海外栖息地。
在欧洲做生意的中国古董商罗女士对记者说,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某些商人受到利益驱使,看到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古董价格飙升,就将国内的一些赝品放到欧洲各大拍卖行去拍卖。而海外一些中小拍卖行一方面由于对中国古董缺乏鉴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取佣金,就接纳了很多赝品,导致目前欧洲拍卖市场中国古董鱼目混珠。同时,中国人在国际古董市场的声誉也被破坏。目前,中国人送拍的古董极难进入索斯比、佳士得这样的顶级拍卖行,除非通过特殊渠道或通过外国人送拍。
除了拍卖行,在民间古董交易市场上这种现象也时有出现。据业内人士称,越来越多的次品、赝品被人为辗转到海外“镀”层金,再以“回流”名义重返国内圈钱。此所谓“先出口、再转内销”。而有些“老外”也专干“编故事”的事,声称深陷金融危机、从自己的传家宝中拿出中国古董来“忍痛割爱”,就等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立志让祖宗的宝贝回家的中国豪客来,好让这些流失的文物落叶归根。其实,那所谓的“文物”,不过是上个月他刚从国内的合作者手里拿来的当代仿品。
当中国人有了“闲钱”和“闲时”可以有闲情逸致附庸风雅修身养性,当中国官方、企业、机构或富豪有了实力可以让不幸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流”,当西方人对中国的探奇、兴趣和痴迷,正在被中国人狂热地要把所有流出中国的文物买回去的热潮所替代,当爱好者“众里寻他千百度”才看到了心爱之物,当商人看到了商机,当想“捡漏”的人不幸“打了眼”——总之,当中国古董由于其种种附加价值成为世界新宠,无论是作为欣赏者还是投资者,你能做的,恐怕首先是要——睁大你的慧眼。
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