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吴哥艺术博物馆在深圳开馆
“天竺·吴哥艺术博物馆”在深圳开馆,图为该馆收藏的吴哥时期青铜佛造像“毗湿奴神-持斧罗摩”。
印度青铜佛造像“吹笛牧童克里希纳”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实习生 魏沛娜 文/图
7月5日,“天竺·吴哥艺术博物馆”在深圳黄贝岭古玩城开馆,该馆是收藏古印度和柬埔寨青铜佛造像的私人博物馆,所有馆藏皆来自深圳收藏家游永平之手,展示了古代印度(天竺)、柬埔寨(吴哥)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艺术品,总计100余尊。昨日,本报记者走进了“天竺·吴哥艺术博物馆”。
深圳首家私人佛像馆
“博物馆中所展示的青铜、石雕佛造像主要分为天竺、吴哥、汉藏三大类别。”游永平向记者介绍,这百余尊佛造像展示了自己近10年来的收藏所得。谈及私人博物馆的设立,他表示,希望将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与同好交流,并向公众展示佛造像艺术的魅力。
作为深圳首家私人佛造像博物馆,“天竺·吴哥艺术博物馆”展品丰富精美,不少还属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们得到深圳一众文物专家的好评。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评价说:“一般欧美国家的中等城市博物馆都藏有埃及、印度等古代文化艺术品,但中国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而游永平的私人艺术博物馆恰好填补了深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在国外文物收藏方面的空白。他的收藏体现了中国在崛起以后比较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世界胸怀。”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涛说:“收藏家一般都是收藏国内各个朝代的文物,而游永平是专门收藏古印度、柬埔寨的佛造像,从这一点上看,相对来讲是比较难得的。”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也认为:“国内对国外的文物收藏比较少,而游永平的天竺、吴哥青铜佛造像成文物收藏系列,这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民间国外收藏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能跟中国佛教文物和文化进行相关整合和研究,与佛教相互影响,更能凸显其价值。”
明代佛造像开启收藏路
一边经商、一边收藏艺术品,游永平青铜佛造像收藏的起步,还得回溯到2001年。
那时候,游永平可谓是收藏界中的“杂家”,玉器、瓷器、铜钱,“最开始并没有找到收藏方向。当时,我看到书画、玉器、家具等收藏门类都已经炒得太热了,价格奇高甚至虚高,我觉得没必要去‘追涨’,更没必要去斗富。我想必定还有某些门类像此前的金丝楠木一样处于‘潜伏期’,被人们所忽略。最终,我的目光被佛像艺术品所吸引。”
偶然的一个机会,游永平经朋友介绍得到一尊“明代佛像”,“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佛像,拿到这尊佛像感觉造型非常灵动,爱不释手。”于是,游永平把这尊佛像“请”了回家,自此与佛造像结下不解之缘,格外珍惜。
而使游永平坚定专门收藏佛造像还有另一个缘由:“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者们回到都城洛阳,带回了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也带回了一些经书和佛像,并开始最早翻译了一部分佛家经典”云云,这些故事发生在汉代“永平”年间,而自己的名字恰好便有“永平”二字,如此机缘巧合,也不得不让人称奇。
从那以后,游永平读了很多有关造像艺术的书,只要知道书上介绍的代表性作品现存于哪儿,他就会到其所在的博物馆、佛教圣地去一睹真容。香港有不少藏家都热衷于收藏佛像艺术品,有近邻之便,游永平跑得最多了。“实战”以后,他的足迹更不局限于本土,各大拍卖行在各地哪儿有优秀的造像作品上拍,游永平就追到哪儿去。
迄今为止,游永平从没有卖出过一尊佛造像,他说:“我不舍得去卖它们,钱只是数字,收藏是一种心境,只有收藏重复的造像艺术品,才可相让给藏友。”
高价换得心头好
采访过程中,游永平向记者展示了几件颇为心爱的藏品:吴哥时期的湿婆神立像、帕拉时期的毗湿奴与吉祥天女和妙音天女、帕拉时期的摩西沙马尔迪尼、帕拉时期的乌玛——大自在天(帕尔瓦蒂——湿婆)。每一尊佛造像都是独一无二且精致完好。
游永平小心翼翼、双手恭捧,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古印度佛造像制作的历史脉络、造型特点,以及与柬埔寨佛造像的工艺体态差异。大到每一尊佛造像的来历,小到佛造像具体动作的寓意,游永平都娓娓道出。
游永平还向记者讲起其中名为“摩西沙马尔迪尼”佛造像的来历。故事始于去年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游永平与朋友现场竞购这尊佛造像,几番竞价,最终被朋友购入囊中。“回家后几天睡不着,我就跟朋友说,没有这尊佛像我的人生将是不完整的,让他加价转让给我。起初朋友还不答应,经过反复磨说,最后,我拿出一尊价格比这尊佛像最终拍价还多三分之一的明代佛像交换,终于如愿以偿。”
此外,游永平不无遗憾地表示,最近从国外购得一尊“金翅鸟”造像,遗憾的是,在运载回深过程中,由于保护不力,盘旋在“金翅鸟”造像上的其中一条蛇头不慎受损断了,“看着这条断掉的蛇头,我心痛得几夜睡不着觉,有人安慰我把它‘补’上,但我觉得不是接回去就能够了事的,这是内心深处的痛。”游永平说。
收藏过程“酸苦辣甜”
在收藏青铜佛造像的过程中,游永平不断学习有关天竺和吴哥青铜佛造像的鉴赏知识。“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文物专家金申两位老师给我的指导比较多。”游永平说,“有不懂或是有争议的时候都会随时沟通,有时是通过邮件、电话交流,或是在他们进行现场考察时跟随其后,慢慢学习。”
多年的收藏经验,培养了游永平独特的鉴赏能力。谈起多年的收藏感受,游永平感觉很满足很开心。“收藏的过程就是‘酸苦辣甜’,隔窗遥望时是‘酸’的,买不到是‘苦’的,感悟是‘辣’的,最终拥有是‘甜’的。”游永平说:“没有办法放缓收藏的脚步,对青铜佛造像的喜爱,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收藏的是历史,品味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