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水墨 理性认知购藏

2014-05-22 10:4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资讯部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从李津、刘庆和,到徐累、徐华翎,再到杭春晖、郝量,都成了拍卖市场上的明星。但随着市场的高歌猛进,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市场有多火爆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在2013年保利春拍中,徐累《向达芬奇致敬——天花》拍出402.5万元,成为其第28幅过百万的作品,李津《民以食为天》也以368万元拍出。一些70后,甚至80后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在2013年保利秋拍中,徐华翎《香》拍出132.5万元。2013年10月,郝量《寒林独立》也在香港苏富比以256万元成交。

  谈到“新工笔”、“新水墨”的市场,艺泉堂主人鲁清汶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之所以出现这么好的市场态势,首先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水平、知识结构有了很大提升;其次,藏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一些有海外教育背景的藏家,思想更加开放包容,容易接受这些新事物。这对画廊而言,是一种难得的机遇,要有前瞻性,准确判断市场的动向,但最终取决于市场对原创力的反应。

  标签?很排斥

  在今年的艺术北京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偶遇徐华翎,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柔弱的女子就是深受市场追捧的艺术家。在谈到自己的作品风格之时,徐华翎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我的作品中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片段,有一些新的图像经验在里面,这与传统是不同的,我在工笔画领域里做的一些新尝试,不是从技术层面着手,而是观念上的新变化”。

  徐华翎一直被视作“新工笔”的代表画家之一,对于这种标签,徐华翎表现的有些排斥,她坦言对“新工笔”、“女性艺术家”之类的标签都不是很认同,在她看来,她所采用的表现形式更像是一种手段,只是恰好与其所追求的审美取向合拍,但这是带有一些实验性的,并不一定会一直保持下去。

  “新工笔”的市场势头表现强劲,但何谓“新工笔”,却一直是令人困扰的命题。在中国经济网记者提到这个问题时,徐华翎笑着说道,虽然自己被称为“新工笔”艺术家,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新工笔”的定义是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审美在创作,这个应该由评论界的人来界定。 

  切忌过热炒作

  “不管是什么称谓,这一波艺术家的审美取向,整体是静谧的、虚幻的、偏灰色调的,现在的面貌还是不够多,应该更多元化一些,可以说这块才刚刚开始,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徐华翎说道。 

  鲁清汶对此表达了相同的见解,他表示“新水墨”是一种自省的水墨体验,是对传统的反思和自我修正,虽然艺术家面貌各不相同,但都没有脱离“回望家园”这根主线。比如田黎明先生,他的画面“中庸寂静”,虽然是全新的表达形式,但他所强调的依然是中国文人笔下的“干净”,追求的也依旧是宋元文人的“气”。 

  对于“新工笔”、“新水墨”市场的爆炸式增长,鲁清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如果过度、过热炒作,人为拉高市场价格,长远来看,必然会阻碍市场的发展”。对于新晋藏家,他表示应该关注“新水墨”、“新工笔”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理性认知购藏。

  

  

  

  

  

责任编辑:孙怡筱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