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湘夫人图》赏析
傅抱石《湘夫人》
满纸木叶随风飘洒,或近或远,或聚或散,徐徐的翻飞降落……一位典雅的女性,亭亭玉立,微步其间,娟秀的面庞上,柳眉、杏眼、樱口,是古典的至美,那穿过落叶含情远望的眼波,隐隐透出了些许惆怅……一个清空洒落的境界,一个曼妙美丽的倩影。这就是傅抱石先生用画笔诠释的屈原《九歌•湘夫人》词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促成了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诞生,时值一九四二年一月。傅抱石也是自该年开始了屈原像和《九歌》人物创作。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随同郭沫若在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期间,政治思想诸方面受到郭沫若的不少影响,他的这类创作,显然呼应着郭氏剧本《屈原》,‘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而于忠臣逸士特为表彰。’(《郭沫若》语)这便是傅先生此类人物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抱石先生的第一幅《湘夫人》绘制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他在画上作题曰:‘屈原九歌自古为画家所乐写。龙眠李伯时、子昂赵孟頫,其妙迹尤光辉天壤之间。予久欲从事,愧未能也。今日小女益珊四周生日,忽与内人时慧出楚辞读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禁彼此无言。盖此时强敌正张焰于沅澧之间,因商量写此……’次年十一月郭沫若题诗其上,结句曰:‘莫道婵娟空太息,献身慷慨赴幽并。’作品的创作起因和意义再清晰不过了!从这时起,屈原与《九歌》成了抱石先生人物画的重要题材。物换星移,当时间步入五六十年代,那些曾经寄托着作者愁绪与悲情的艺术形象,便渐渐有了变化,变化为作者特定的艺术美的符号。或是忠义气节的代表,或是清逸雅丽的标志。以‘湘夫人’为例,四十年代脸面和眉眼都偏长,显然受到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影响,其表情又时有怅然若失的愁情。
五十年代开始有了变化,到六十年代,脸面渐圆,也稍稍丰满了,眉眼略短更合于比例了,眼目明媚起来,愁绪减弱了许多。这一变化,反映着社会、思想、性情的转化。
此件《湘夫人图》作于一九六二年,是抱石先生变法后的代表作品。图中的湘夫人,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美的标志。她含有深情,她襟怀洒落,她高洁典雅,她超然脱俗。
先生选择了有一定年份的旧皮纸,质地松紧得宜,最合于先生的味口,故其技能得以尽情发挥。图中,人物线描流畅劲健,落叶点厾洒脱淋漓,相互对照中,愈显精彩。最为传神的是湘夫人的双眼,作者妙用淡墨轻勾,造就了透明清空、含情无限的神采。好画如好诗,让我们的思绪随着画意诗情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