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刚:古文字书法继承与创新不可分
在书法家刘绍刚的眼中,学术和书法是紧密相联的。刘绍刚说,作为蒋维崧先生的弟子,他在治学、书法、篆刻方面深受先生的影响。在他看来,书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正如蒋维崧先生所言:“光模仿是没有出息的。”多年来,他也谨记先生教诲,在继承先人传统的同时,也不忘凝练自己的风格,将深厚的文字学修养和书法艺术结合,走出自己的一条创作新路。 记者 张金菊 李解
把学术成果应用于书法
对刘绍刚来说,治学之路也是书法研修之路。学术对他的书法创作之路影响是非常大的。
“以写篆书来讲,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很难写好篆书,更难写出精品。”刘绍刚最早以篆刻及甲骨文、金文、秦简书法著称,现如今又致力于楚简、秦汉简牍书法。他告诉记者,长年从事出土文献研究工作,也亲见了各大博物馆、文物收藏机构的战国、秦汉等不同时期简牍,才有机会去研究并与书法篆刻相结合,利用古文字去丰富自己的书法篆刻创作。刘绍刚说,自己即将出版《孔子论学八体书册两种》,其中体现的不仅是书法也是学术研究的成果。“目前,学界对古文字学研究日益深入,而且出土文字资料也越来越多。如果不做学问,不研究,就无法拿来为自己所用。书法家只有见得多了,研究透了,才能写出前辈所没有能涉猎的字体和问题。”
先师鼓励我们独辟蹊径
“我如今所坚持的书法和治学的方法都得益于老师的教诲。”提到老师蒋维崧,刘绍刚充满崇敬之情。
在很多人眼中,古文字书法就是临摹先秦、两汉等时期的金文和简牍,但刘绍刚表示,学习先人是古文字书法的重要部分,而创新也是古文字书法不可缺少的。“现在的古文字书法是把几千年前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文字资料,用我们今天的笔墨表现出来。其中很多字和字体都是历代书法家所没有写过的,因为这些资料在他们的时期还没有被出土。书写这样的古文字不能仅靠学习传统的书法艺术,还要通过研究去发现更适合的表现手法。对于书法而言,没有系统的学术研究,缺乏书法根基,就一味创新,那不过是玩笔墨游戏。而一味模仿前人更不能被称是好的作品。”
“这一点也是蒋维崧先生教给我们的。他鼓励我们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东西。老师过去就说,模仿别人是没出息的。”刘绍刚告诉记者。
山东书法家影响力仍需扩大
尽管目前工作和生活重心在北京,但刘绍刚和山东有割舍不断的情缘。在刘绍刚眼中,山东书法家功底深厚,艺术造诣高。“蒋维崧、魏启后两位先生是山东书法界的两杆大旗,两位先生之后,也不断有功力深厚的书法家涌现。”
刘绍刚表示,山东从来不缺少扎实的高水平书法家,但他们在全国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却与艺术水准不能对应。“包括蒋维崧、魏启后这样的大家也都曾面临这样的情况,优秀的中青年画家更是如此。这既有山东的地域影响,不像北京、上海更容易获得大范围关注,也因为目前媒体对书法家关注并不够,还有山东人的性格较为保守低调。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山东书法家不仅要走出去多交流,也需要媒体更多的支持。”
刘绍刚此前曾参与过本报去年举办的“风雅迎新年名家书画展”,对于此次九城联展济南站,刘绍刚认为,这对山东中青年书画家是个很好的机会。“现在书画交流的形式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画廊、拍卖、展览,媒体举办这样的联展,一方面也有助于山东书画家成长壮大,一方面也为普通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易和交流机会,宣扬书画文化,满足人们精神追求。”
■ 简历
刘绍刚,号泺源、修公,一九五八年生于山东济南,回族。一九八二年二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同年分配到北京,在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工作。一九八六年又成为山东大学蒋维崧教授指导的汉语史专业研究生,专攻文字、书法方向。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客座研究员。著有《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篆书诗词名句选》、《蒋维崧临商周金文》(与蒋维崧先生合著)、《刘绍刚印存》、《泉城雅集》、《刘绍刚篆书舜典》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