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相映竞冰清——郑燮与《双松图》(图)

2012-06-15 16:49: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郑燮《双松图》

  2011年3月,山东省博物馆开展了评选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本次活动中,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双松图》高票当选,成为山东博物馆书画类藏品的代表。

  《双松图》于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为纸本,墨笔,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完好。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家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老专家在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中,定《双松图》为珍贵文物一级。

  作者郑燮(公元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郑燮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郑燮中进士做官前后,均住在扬州,以书画为营生。后世将郑燮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在乾隆朝,堪称开一代书风画风新气象之文化巨匠。

  《双松图》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是郑燮在鼎盛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之一。《双松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应酬之作,而是现存唯一一幅真正反映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艺术创作作品。

  《双松图》是郑燮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寓意肃翁品格高洁,树下的几杆修竹以及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双松居中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竹子画得艰瘦挺拔,直冲云天,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竹的质感。在构图上,郑燮将松、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更衬托了松的另一番风情。

  为了抒发情怀,郑燮在画中撰写了长篇的题记:“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由于生活困苦,郑燮在30岁以后至扬州以卖画为生,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10年期间,郑燮游历天下,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乾隆元年(1736年),郑燮44岁时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此后郑燮暂留北京一年有余,正是在此时结识了好友肃翁。

  这篇题记,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情意。板桥以弟自称,对肃翁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如松柏之在岩阿。”正是以双松之坚韧挺拔形容肃翁的高尚品格。郑燮另作小竹衬贴于一旁,以比拟肃翁之后辈之人才辈出,“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或言郑燮以小竹自拟,“竹苞松茂”。环侍双松之边,时时学习双松之“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之精神。  (山东省博物馆供稿)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