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和北宋宫廷审美观念
宋徽宗赵佶“宣和画院”中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写实”艺术的巅峰,而“界画”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正如南宋邓椿的《画继》一书中所说:“(宣和)画院‘界作’最工,…尝见一轴…画一殿廓,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子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荔枝、胡桃、榧、栗、榛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笔墨精微,有如此者。”(《画继》卷十)此图久佚,但我们却可以从另外一些类似的作品中窥测一二,例如有一幅旧题为宣和时“待诏”苏汉臣的传世名作《货郎担图》。此外,南宋李嵩亦有存世杰作《货郎图》等,他们的作品中描摹的货物玩具等琳琅满目,极“精微”之能事。然而,赫赫大名的《清明上河图》更可谓达到了“笔墨精微”之极致。
两宋皇家画院中流行的这种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究其缘由可能是民间画工进入宫廷而带来了这类题材。而从皇室的审美趣味而言,则恐怕是对他们所陌生的生活景象的一种猎奇心理。《清明上河图》则是此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清明”一词,历来理解为“清明时节”,但笔者认为“清明”应为“盛世”之义。《诗·大雅·大明》中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清·焦循《毛诗补疏》解义为:“始朝面天下即清明”。又,《后汉书·班固传》中亦云:“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据此,“清明”应为“清明盛世”之义,似更妥切。①
其次,对于“上河”一词我们今天大都理解为“去河上”,如同“上街”一般,恐亦不妥。五代王建的《水夫谣》中曰:“逆风上水万斛重”。我们看到图中大船逆流穿桥而过,则“上河”一词似应为“逆流而上”的意思;或者,“上河”应为河的“上游”之意。其实,我们今天仍有“上风上水”之说的习惯。
于此看来,《清明上河图》毕竟不同于上述那些描摹了市井琐事或甚至一些果壳什物的作品,它理应具有一个歌颂“太平盛世”的严肃主题。故而,笔者倾向于把“清明”理解为“清明盛世”而不是“清明时节”,恐怕更符合于作者张择端当年创作这样一幅巨作的初衷。
注①:持此见解者尚有陈传席先生和徐建融先生。
(作者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