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被收藏界遗忘的明珠
陈玲玲
欧兆祺
谭伟彬
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欧兆祺作品《“挞花头”牡丹纹观音瓶》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冯瑞华作品《梅瓶》
销往美国的广彩瓷(剃须托盘)
广彩瓷盘《巴利斯的审判》(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清嘉庆 五彩锦地开光博古图盖罐(上) 广彩蝴蝶式瓶(下)
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欧兆祺作品《温馨家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作品《红楼梦大观园》
广彩被收藏界遗忘的明珠
本版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孙晶 黄璨 实习生 卢启文 刘安安
有近300年历史的广彩被称为收藏界的混血儿。作为主打外销的瓷品,广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彩瓷的大发展。“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广彩在美学方面的价值已开始为世人关注。色彩浓艳、画面富丽堂皇、独具一格的广彩通俗地反映了历史环境、社会风情、民众生活,有人称其为18世纪中国的“浮世绘”。
然而,由于大量精美的广彩瓷存留在国外,比起炒得火热的其他瓷器,广彩显得不温不火。随着海外藏家抛出越来越多的广彩,加上国内存量少,它的价值正逐渐提升,市场也逐步扩大。不少业内专家评价,广彩是一颗曾经被收藏界遗忘但又价值不菲的岭南明珠。
特邀嘉宾
陈玲玲
(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广彩专著《广彩———远去的美丽》)
欧兆祺
(从事广彩创作50年,原广州织金彩瓷厂设计室主任,现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彩瓷研究所副所长,是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
嘉宾主持
谭伟彬
(当代工艺美术品鉴赏家,曾任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曾被聘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史料编委及十位撰写人之一。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馆长、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评委)
中西合璧的混血儿
谭伟彬:广彩全称叫“广州织金彩瓷”。8年前,我在珍品馆举办当代广彩作品展的时候,有一本收藏杂志《上海工艺美术杂志》,说广彩是“清三代”之后最值得收藏的瓷种,给予广彩很高的评价。广彩最早是由景德镇艺人传入广州的,是当地人把中原文化、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瓷种。因此,人们难以辨别早期雏形的广彩,连一些工艺美术界人士也不易分出广彩和江西瓷以及广彩、粉彩、珐琅彩又如何区分。人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欣赏广彩?
欧兆祺:广彩从康熙年间开始萌芽。由于广彩是外商来样订制,所以必须适合欧美市场对色彩的要求,塑造的物体要有光、色效果。同时,图案又牵涉到传统画法,体现了中西合璧,形成一个特别的品种。比如广彩以素描、明暗等形式表现,很多图案中的屋、树等由一条条线疏密地排成,这是广彩很突出的特点。而景德镇陶瓷的表现形式,与广彩不同。
其次,广彩人物因绘画技法不同有“折(设)色人物”和“长行人物”之别。折色人物的绘画技法与景德镇的传统彩瓷相近。而中国传统瓷器上没有长行人物,它的风格很特别,因为是外销瓷,国人是很难看见的。这种技法是因为外贸而出现的,我把它称为混血儿。广彩的另一个特色是洋人带着自己喜欢的西洋画、家族的图腾或商船标记来做一些纪念品,当时叫做徽章瓷。用中国人的毛笔技法将西洋画表现出来,色彩比较艳丽,立体感比较强。后来不断成熟,就出现了乾隆彩、同治彩、长行人物式的做法。
陈玲玲:我国彩瓷发展到清代,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吸纳融合了西方的新材料、新技法,已经是“变化繁迹,几于不可方物”。彩画技法不断变化,后人的标准又不统一,因此造成很多认识上的混乱。通常说到彩瓷都把它们分为五彩、三彩、珐琅彩、粉彩、斗彩、洋彩、新彩、广彩等类项,其实这都是“目”或者说是系列,它们都不是“青花红彩”、“黄地紫彩”这样一个具体的指名。直到乾隆时期,彩瓷还只有“五彩”和“洋彩”之分,现在在陶瓷界成为定格说法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当时都只称为“洋彩”。
广彩使用的传统色料是五彩和珐琅彩。珐琅彩是外来的,五彩和珐琅彩在技术上变化就产生了粉彩。从工艺特性、物理和化学成分来讲,粉彩比较好渲染。
将中国传统古代陶瓷的鉴赏标准套用在广彩上,并不完全适合,特别是早期广彩制品,原材料、成型、装饰绘画和烧制是我们自己的,型制和纹样是别人的。所以说广彩是中西文化的产儿,虽然后来中华传统文化与广东地方文化因素不断增强,但始终没能抹去它的西洋面孔。可以肯定的是,广彩确实为创造一个历史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是中国人值得引以为荣的一项文化遗产。
广彩还有没有发展空间?
谭伟彬:广彩到了晚清的时候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即织金彩瓷。问题是广彩形成了一种长期固定的形式,很多朋友和我说过,广彩几乎就是一个样子,缺少变化。但是回顾广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一路走来都是变化的,吸收了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形成风格后就固定了这个模式,导致今日广彩在收藏界影响不大。那广彩到底还有没有变化呢?广彩的发展前景如何?
陈玲玲:广彩的历史有300多年,从18世纪开始,到了雍正时期已经很成熟了。其实,广州地区的彩绘瓷历史不短,现在所说的广彩是个狭义概念,因为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外销瓷品种。
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葡萄牙旅行家在游记中就记载了广州本地彩绘陶瓷的生产。很多现存的西方文史中提到彩瓷、家具、牙雕,都是广州城里普遍的东西。据说,当时的广州城比葡萄牙的里斯本还繁荣。世界地理大发现后,西方人直接到东方来进行贸易。葡萄牙是最早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西方国家。之后的荷兰、英国则通过占领日本、中国台湾、巴达维亚等地与中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贸易。
中国瓷器在西方一直是很珍贵、很稀有的物品,整个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只能是皇宫贵族的人才能拥有。景德镇是当时有名的瓷都,早期瓷器很多都是在景德镇订货的,而且早期的订制瓷比普通的瓷器起码要贵10倍左右,因此也称为特别订制瓷。当时广州是对洋商的一个主要贸易港口,瓷器也是从景德镇送到广州去外销。为什么洋人订制的彩瓷要从景德镇移到广州来生产,就是因为景德镇路程太远,运送到广州的过程中瓷器的破碎率很高,而且不能完全理解订单要求,往往出错。由于广州已经有很好的陶瓷制作基础,自然就能把这些订单接过来。
广彩最昌盛的时期是乾隆年间。广彩那么绚彩华丽和它的材料有关,因为用的是矿物原料,几百年都保持艳丽,色彩很稳定。现在的用料和200多年前不同了。所以,我们要历史地、阶段性地欣赏这些东西。早期广彩的装饰纹样,大多是徽章纹、船舶纹、清装人物、外国圣经故事、西洋城堡等。
我认为广彩最基本、最精髓、最内在是一种开放和创新的精神。很多时候人们认识不到广彩的社会地位、历史地位以及它曾经做出的贡献。
欧兆祺:如何界定广彩,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有两个问题———传承和发展。一个是传承传统,一个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如果我们局限于永恒不变的形式,广彩就没有发展。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一个辩证关系,抑或我们技术人员几十年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传统是本位,但是永远是这个模样也不行,而且事实上广彩不是这个样,不是说有织金就是广彩,将织金作为是否广彩的标尺是一种偏见。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大多数广彩都是没有织金的,广彩面是很宽的,它吸收了很多东西,如“点彩法”实际上是西洋画的印象派,我们也有。
也有看法说广彩好像很陈旧,没有发展,实际上不是那样的。广彩吸收了外来新的东西。比如说广彩原来的鸡是平面的、剪纸式的,叫斗鸡,应该有100多年的传统了。但是能不能做得更好一点呢?我的广彩鸡就吸收了一些西洋画的元素,色彩更加艳丽,更加生动,更加立体。
我想,广彩是要进步的,不肯吸收外面的东西,本身就不是广彩的理念。广彩是很善于吸收外面的东西的。
谭伟彬:吸收西洋文化的广彩还算是广彩吗,这是有争议的。
陈玲玲:广彩是不断发展创新的,有些东西不能够一成不变。回过头看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大阶段有大阶段的不同,大阶段里又有不同时期的面貌。视乎你对它知道的多少。18世纪广彩主要是欧洲皇宫在用,到了19世纪就到了美国市场,开始批量生产,风格就变了。嘉庆彩很多都是中国人物的传统形象,但还是有一定的定制量在里面,后来到了同治晚期时候,就全部程式化。我觉得广彩的发展是百花齐放的,多人多面。但是我个人认为广彩的基本元素还是要表现好,没有典型的广彩元素就没有意思了,广彩这么多年来有些东西是不可改变的,它很独特的,比如说长行人物、挞花头等。
盖印广彩大多不值得收藏
谭伟彬:从收藏的角度看,我觉得广彩还是有很大空间的。2003年,一个8寸的瓶子,标价600元,到现在,已经翻了五六倍。那时一个大一点的广彩花瓶不过1800元左右,现在起码过万元。我觉得广彩在十年间翻了五六倍,虽然比起那些炒得很热的瓷器来说还属于不温不火,但好的广彩精品肯定有价有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广彩的从业人员少,比方说有些师傅一年只做几件,这些精品在收藏界就会物以稀为贵。而在收藏界也出现了一些旧广彩厂出的盖印的批量产品,这些广彩有没有收藏价值?目前海外回流的广彩情况又如何?
欧兆祺:广彩一路以来是手工操作,到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就是用胶印盖在瓷器上代替手工线描,这样批量盖印制作出来的广彩当然没有手工那么漂亮了,而且基本上没有收藏价值。
如何分辨是否盖印呢?用放大镜来看,如果线条里有浓淡变化的运笔效果,那就是手写的。如果全是黑的、均匀的,那肯定是盖印的。
陈玲玲:收藏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赏。上世纪80年代,欧洲拍卖行的广彩都是清晚期的,但这几年,拍卖出来的广彩多是清早期的,很多广彩我都没见过。这些广彩很多都收藏在博物馆、欧洲人的古堡、豪宅里。
欧兆祺:由于广彩是外销瓷,以前国人基本看不到,不少收藏家都未能一睹她的芳容。现在专家陆续出书介绍广彩工艺,收藏家看了会说这类东西我还没收藏,就四处寻觅。就像有个靓女以前没听说过,现在希望见一见一样。我的一位学生这两年在美国收广彩,也感觉到价格越来越贵,因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去那里收购。他感觉收藏好的广彩比以前吃力很多,说明这个市场越来越大。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现在广彩创作界实际操笔的人只有三十几位,新入行的年轻人很少,我们算了一下,跟着父辈入行的广彩界后人目前只知道有3位。也有一些老广彩艺人没有市场意识,没有销售渠道,就算有也渠道不畅,因此他们创作的广彩作品能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不大,创作的兴趣也就减少了。我想,如果把广彩的销售和收藏渠道打通,广彩会有很好的前景。
知多D
“折色”和“长行”
广彩人物纹因绘画技法不同而有“折色人物”与“长行人物”之别。
折色人物的绘画技法与景德镇的传统彩瓷相近,先描出形象轮廓,后填色。
长行人物的绘画技法与折色人物不同,它不是先行勾出整体轮廓线,而是部分勾线定位后,再用其他形式来表现。如画侍女,先开面相,画出发髻,定好领口、裙头、袖口等位置,再用色块画出,整个人物就显现出来了,类似前人所说的斗彩技法———“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画者要胸有成像,各部分布局大小有法,落笔不可更改,否则整个人物形象就会被破坏。
挞花头
用水或油调色,不勾轮廓线,通过落笔轻重,挞出花头,这种技法有如中国的没骨法,由于不是在纸绢而是直接在光滑的瓷面上上彩,所以蘸彩要饱满,先轻后重,操笔染彩时,动作要快,带意着彩。由于着笔轻重而有深浅、明暗的效果,挞出来的花头再现出轻柔、润丽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