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拙成趣石雕狮鉴赏(图)

2012-09-13 11:01: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石雕狮

  顾惠康

  在我国石雕史上,隋、唐时期是石雕狮艺术最鼎盛时期,至元、明、清三代,石雕狮造型艺术趋于庄严华丽,朝着精巧纤细的方向发展,且形成了南北略有差异的风格

  石雕狮成辟邪神兽狮子,梵文叫“simha”,它是中国人崇敬、信奉的吉祥物,具有镇邪、袪恶、保佑的含义。

  石雕狮,源于汉代的建筑装饰,是受古波斯国进贡真的狮子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据《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遣使献扶拔师(狮)子”;“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国(古波斯国名)遣使献师(狮)子扶拔”。

  石雕狮多装饰于古代的陵墓、祠堂、寺庙、牌楼等地,作为守护门庭的辟邪神兽。石雕狮的造型有蹲立式、蹲坐式、卧式、行跃式、倒爬式等多种,造型有大有小,各具形态,且多以圆雕工艺技法为主,并辅之浮雕、线刻等。其石材既有青石、汉白玉,也有大理石和白玉。

  石雕狮南北风格有差异在我国石雕史上,隋、唐时期是石雕狮艺术最鼎盛时期,至元、明、清三代,石雕狮造型艺术趋于庄严华丽,朝着精巧纤细的方向发展,且形成了南北略有差异的风格。

  南方的石雕狮以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主,造型细腻纤巧、圆润柔美,具有动态变化。北方的石雕狮则古朴粗犷、威武强健而又剽悍,既有秦豫型、晋鲁型,也有北京型。但总的来说,北方的石雕狮是中国石狮的正宗源流,其中尤以北京型石雕狮为最,多属护卫型宫廷狮,端庄、规矩,一般在头颈部雕有鬣毛,尾巴上翘至股部,颈系绣带,胸悬串铃,再分系璎珞,形象生动活泼,强壮坚实。典型的为北京天安门前的两对大型石雕狮。此石雕狮属守护型,为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装饰华丽精致,雕刻细腻纯熟,彰显其皇家气派。

  石狮文化极具内在神韵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民风不尽相同,所以除了各种建筑石雕狮外,古人出于对狮子的崇拜,还衍生出一些实用性石雕狮,但个头都比较小。比如“镇纸石雕狮”、“镇棚石雕狮”、“压窗帘石雕狮”等。据说,在陕西北部洛川一带的农村,旧时还流行一种叫“坑头石雕狮”,即系于儿童坑上的小石狮,以求神兽的庇护。此类小型石雕狮大多稚拙古朴,玲珑乖巧,极具内在神韵,从而营造了一种多姿多彩的石狮文化。现介绍两件大型石雕狮,与君共赏析。

  明末清初青石雕双狮此石雕双狮,青石质地,色呈豆泽,为明末清初牌楼建筑装饰之遗物。雄性石狮连座高22厘米,雌性石狮连座高21.5厘米,比雄狮略低。双狮都呈扭腰欢乐状,雄狮侧脸向右,龇牙咧嘴,狮鼻朝天,前爪紧拉绣带,犹如刚从舞狮场上回来,仍意犹未尽,抑或是突然听到雌狮的召唤,情急之中不慎将绣球滚落足下,虽威严犹存,但其憨拙神态已表露无遗。母狮则颈系绣带及铜铃,双爪紧扯绣带,亦龇牙咧嘴,环眼斜睨,似深情地在呼唤伴侣。母狮的足下是一头幼狮,此刻正亲昵地爬伏在母狮的足旁,情趣盎然。

  整对青石雕双狮,线刻简洁粗犷,形象生动,特别是双狮前额与头部的鬣毛,以及背部的卷毛纹,虽仅寥寥数刀,却勾勒出双狮威武而又温驯的外貌,惟妙惟肖,极具明代石狮的风格。抚摸之际,历史风霜的侵蚀给人以厚重的沧桑感,回味无穷。

  明末清初南方大理石雕双狮此大理石狮为明末清初守护型双狮,或许是历久风雨侵蚀的原因,双狮表面沧桑感厚重。雄性与雌性尺寸基本相同,雄性石狮连座高2.14米,雌性石狮连座高2.08米。双狮均呈蹲伏状,雄狮微侧脸,环眼和祥,大嘴张开,露出四颗牙齿,狮胸前系有璎珞,双爪抱彩球,狮尾高翘至股部,显得十分悠闲;雌狮亦微微侧脸,鬣毛似一顶皇冠,龇牙咧嘴,胸前系长璎珞,双爪抱着一头幼狮,狮尾亦同雄狮一样上翘至股部,神态安祥,似乎正在向世人炫耀幼狮的乖巧。此双狮雕刻精巧细腻,形象生动逼真,显示出南方石雕狮的特有风格,令人赞叹。

责任编辑:刘晓丽
新闻关键词:石雕成趣石狮风格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