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雨后所见》
潘天寿先生很少画雄壮的高山峻岭,而多以倚松傍花的小景为对象,但画面效果却无比雄浑壮美,与明清文人画优美秀润的主流审美大相异趣。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把生活中最朴实无华的东西加以提炼,用以抒发最真挚的艺术情感,这也正符合道家“返璞归真”的理念。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能立足传统,同时大胆创新。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出中西方绘画要拉开距离的观点,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 等重要理论著作,形成一套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以浙江美术学院为基地,影响遍及全国。同时他又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倔强的性格使他不愿意因循守旧,在用笔、用墨、构图等多方面都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并独创了“指画”这一新的中国画表现手法。此幅《雨后所见》可以说是他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了。以池塘一角为表现对象,充满“荒山乱石,幽草闲花”的生活情趣。湿润的墨色很好的表现了雨后景象的清新感,使观者似乎可以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的气息。画面构图大开大合,粗笔长线勾出怪石,以大苔点破长线,又在右下方以碎笔写茂密的苇草以破怪石的“整”,石上勾画小蛙作为画眼,配以长题和压脚闲章作呼应。他的笔力浑厚、雄壮,气势磅礴,这正是他一身傲骨的写照。形象生动的小蛙突出了“雨后所见”这一主题,是小蛙所见之雨后的池塘,还是画家所见之雨后的池塘,一语双关,引发观者深思。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