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经典油画原作PK用蔬菜拼出来的油画 图

2012-12-04 14:25:00 来源:新华书画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法国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 德拉克洛瓦作品 《自由引导人民》

用蔬菜拼出来的油画 德拉克洛瓦作品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画坛的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其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德拉克洛瓦认为只有想象力才能捕捉最本质的东西,把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是他和他所代表的浪漫主义的主要绘画特征。《自由引导人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此画取材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因为斗争发生在1830年7月27日,所以此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的起义》。德拉克洛瓦亲眼目睹了这一革命事件,同年他就创作了这一作品。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着自由的女神,她左手持装有刺刀德步枪,右手高举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胸露乳,却毫无淫荡之嫌。她那双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由画家想象出来的象征性地形象,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位活生生的法国年轻妇女形象。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头戴象征自由的弗吉利亚帽,体现出她的象征寓意。

  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的群众性。女神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当时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不过是波旁王朝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

  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着绿色衣服的受伤的战士正满含期待地看着自由女神,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

  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奔放的激情,丰富的光色效应,丰动态的构图,奔放有力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寓意的手法,这一切就是这一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作品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以出神入化的方式营出造绚丽多姿的色调,使《自由引导人民》变成了一支交织着浪漫主义和现实精神的高昂激越的战斗进行曲。

  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德的激情、奔放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创作了这幅气势磅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这幅画在巴黎首次展出,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著名诗人海涅还为这幅作品写了赞美诗。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用蔬菜拼出来的油画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这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位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而被公认为众多同类题材绘画作品的空前之作。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预知自己被叛徒出卖,在受难之前与其12门徒一起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时,他说出了“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话,画面所描绘的正是耶稣说出这句话后引起门徒们骤然震动的场面。画面抓住了最关键而富有戏剧性的时刻,以耶稣为中心,12门徒有规律地每三人分为一组分列在他的两旁,最左边是巴塞洛缪、小詹姆士和安德鲁,接下来是犹大、彼得和约翰,耶稣右边是托马斯、老詹姆士和菲利普,最右边是西蒙、犹太和马太。他们有的惊奇地站起来,有的在沉思,有的愤怒地握着切面包的刀子,有的向耶稣询问,有的相互议论……而叛徒犹大手捂钱袋,侧着身,显出异常的惊恐。在这里,达·芬奇以绘画形式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描写,画中人物强烈的身体姿势、手势与面部表情,真实地流露出他们的品德与个性。

  在构图上,耶稣两侧门徒以三人为一小组,有机地结合起来,高低起伏,疏密交错,显得自然生动,富有节奏,打破了容易呆板的对称格局。其中,11个门徒虽然姿态和手势不同,但都有一种向心感,并且和耶稣一起都处在明亮的光照中,唯独犹大采取离心的姿态,且处在阴影中,象征叛徒阴暗与背叛的心理。处于中心位置的耶稣神情泰然,其头部与伸展的双臂构成稳定的三角形,也形成画面的核心。而从他背后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则如同神圣的光环,罩在他的头上,突出了人物的庄严与神圣。

  这幅壁画占据了德尔格契修道院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达·芬奇巧妙地运用透视技法,把画中餐桌与其他景物的透视消失线都集中于画中耶稣的头上,并且把画中的透视和饭厅墙壁、天花板的实际透视效果结合起来,使画面的建筑结构与壁挂装饰宛如饭厅真实空间的延伸,令观者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感念耶稣的苦难与恩泽。正是由于人物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毕加索《梦》原作

  《梦》是毕加索中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梦》又称《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解,稍稍做了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这幅画是毕加索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梦》整体色调鲜明,用笔直接,线条使用较多,充分表现女人身体线条。画面当中女人的脸被从中截开,是立体派表现的一种手法。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详,柔和,看得出她睡的好甜,让人有种欲睡的感觉,女人的身体比例不是很协调,上下半部分过于窄小。两个用线条描绘的宽大的手臂置于椅子的两个扶手而向身前耷拉着。显得那么的无力,完全进入睡的状态。女人的上衣就用几个淡绿色线条勾勒出来,她的两个圆滑,挺拔的乳房是那么的迷人,真实展现女人身体质感。女人脖子上的项链采用红与黄,显得那么的突出,给人视觉冲击。

  整个画面视觉效果舒服,对比色的运用,补色的运用,对比中不失协调。颜色的协调运用,让整个画面显得那么的协调,整体有种梦的意境。“无论我在失意或是高兴的当儿,我总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安排一切。一位画家爱好金发女郎,由于他们和一盘水果不相协调,硬不把她们画进他的图画,那该多别扭啊!我只把我所爱的东西画进我的图画。

  以往,绘画是按累进的方式逐步来完成的,每天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因之,一幅画是一个加法的总和。至于我,一幅作品如同一个减法的得数。我完成一幅画,接着就把它毁坏掉。但是归根到底,什么也没有损失,犹如我抹掉的一部分红色,它将在另一个部位重新出现。

用蔬菜拼出来的油画 毕加索《梦》

  关于《梦》和毕加索

  但愿人们从来不了解我的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因为我要求我的作品,只是表现激情而已。”毕加索说。每当画家拥有一份新的爱情,他的画风都会为之一变,而这个阶段他相当喜欢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技法上则是平面化与立体化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梦》就是他一次感情经历的写照。就在1927年初毕加索与德雷莎在火车站相遇。《梦》大部分对德雷莎的肖像画和线描都充满性感。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过了两倍的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毕加索的一生是那么的丰富,他的作品将被人们用来诠释,精神将被用来学习。我们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那种想法要给予坚定,去寻找那份属于你自己的“梦”。《梦》所传达给观者的审美感受和暗示意义就是如梦中事物一样不可思议。

  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亨史蒂夫·温热爱收藏艺术品,他有许多价值不菲的藏品,其中包括知名画家毕加索、雷诺阿等人的大作。但就是这位狂热的收藏家,最近竟然一不小心把毕加索的一幅名画戳了个洞,使几乎到手的1亿多美元打了水漂。

  据报道,这个意外发生在本月早些时候,当时史蒂夫已经答应以1.39亿美元的价格把毕加索的名画《梦》卖给另一位收藏家。

  事发当天,在拉斯维加斯的办公室里,史蒂夫兴致勃勃地向朋友展示这幅画。美国导演诺拉·依弗朗当时在场,目睹了整个过程。她在博客里回忆说,当时史蒂夫抬起手来向朋友展示这幅画。“那时他的肘关节一下子就捅破了画布,发出了可怕的响声……画布中间多出了一个银币大小的黑洞。”

  史蒂夫见状忍不住骂了句脏话,然后说道:“看看我都做了些什么,幸亏这是我干的。”诺拉在博客里提到,64岁的史蒂夫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炎,视力已经受到很大影响。

  史蒂夫的发言人已经证实了这个消息。意外发生后,史蒂夫取消了和买主的协议,表示将把画修好留着自己收藏。

  收藏这幅画的史蒂夫有拉斯维加斯“赌场之父”之称,他经营赌场30年,在拉斯维加斯建起了“金殿”(mirage)和“百乐宫”(bellagio)两家豪华赌场度假中心,使拉斯维加斯从一个荒芜的沙漠小镇真正晋身成为世界的一流赌城。

  1997年,史蒂夫以484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毕加索作于1932年的《梦》。这幅画被认为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体现。

  史蒂夫曾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特纳的名作《威尼斯风景》,以2300万美元将雷诺阿的《利昂太太和玫瑰花》收入囊中。今年早些时候,他同意以1.39亿美元把毕加索的《梦》转让给另一位收藏家,这个价格创下了私人艺术品交易的最高纪录。不过因为这个意外,这笔交易已经泡汤。

  如今拍卖过的最昂贵的画仍是毕加索绘制的《拿烟斗的男孩》,成交额超过1.04亿美元。

  梦 : 做梦,梦见。《灵枢·淫邪发梦》:“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爇。”又:“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素问·脉要精微论》:“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呐喊》

用蔬菜拼出来的油画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呐喊》

  《呐喊》(挪威语:Skrik?),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呐喊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 (蛋彩画、纸本,83.5 x 66 cm)、藏于国家画廊的版本 (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91 x73.5 cm)、藏于蒙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和彼得·奥尔森的收藏版本。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好皆失而复得。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