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气象灵秀风骨——青年画家孙文韬谈山水画创作
鲁网12月24日讯 孙文韬,山东乐陵人,现居济南。曾进修于中国美院山水花鸟研修班。2006年于山东艺术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师从张志民教授。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现供职于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
2003年,《萌》获山东省青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二等奖。
2004年,《心园》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展三等奖。
2006年,《灵雨》获山东省艺术院校美展一等奖。
2007年,《历山颂》获山东省庆祝党的十七大美术书法摄影展一等奖。为山东省军转干部培训中心会议室创作巨幅山水画《舜耕云烟》(合作)。
2008年,《白云终古绕岩阿》获省首届青年美展最佳奖。山水画作品《虎溪三笑》入选“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展演”并展出于中国美术馆。2010年,《岱宗密雪图》获泰山文艺奖二等奖。(与吴疆合作)2012年,《齐烟九点》参加齐鲁颂——山东中国山水画作品晋京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
首届九城艺术联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不仅让艺术与普通大众更加亲近的接触,而且也让山东书画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在全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除了书画大家,一批山东青年艺术家近年在艺术市场以及九城艺术联展上也“来势汹汹”,他们探索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新路,作品主动反映新时代、新面貌,实现了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的契合,营造出了一种新趣味、新意境。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九城联展新锐榜”,推介九城艺术联展涌现出来的山东青年画家。
对于青年艺术家,更多的藏家是从艺术消费和纯粹欣赏的角度去介入,首先是作品质量不错,其次更重要一点是价格不高,就算大量集体购入有时也只是一幅名家作品的价格,再加上青年艺术家未来有着巨大潜力,种种因素让现在市场上的藏家格外重视他们的作品,山东青年山水画家孙文韬的作品正是因此而在九城艺术联展各站中备受欢迎。
记者:对九城艺术联展您有怎样的评价?
孙文韬:我感觉九城艺术联展的优势在于不断换场,让参展艺术家们的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展示给不同的观众,这种展览方式也是我们年轻人希望参与的。由十家主流媒体搭建起的这个平台并不是针对某几个人的,它是非常宽泛的概念,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国、油、雕等几个门类,使兴趣不同的欣赏者们都有自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这种广泛性、包容性的展览必定会走向并走红全国。同时,九城艺术联展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宽松的创作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发挥自我状态而不是要刻意追逐某种形式化、样式化的绘画形式。与此同时我们与各地艺术家的作品一并呈现,越碰撞越能够发现山东本土的特色,由此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身后悠久、独特的齐鲁文化。作为年轻艺术家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能够跟随一些画坛老前辈、包括中年实力派画家参与大型展览,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与他们一起参展更加让我感觉自己是名画者,而且是一名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年轻的画者。记者:您觉得山东的山水画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风格气象?
孙文韬:张志民老师给我们的教导是要不断地开掘自己,这一点很难。我们向深处探寻传统,来强大自己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传统与应变创新的碰撞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从而内心构建出与大自然能够融合性、建设性的画面。我觉得张老师伟大在他的画面相互生发,这种生发建立在能够破坏画面、建设画面、再破坏、再建设的非常奇特的循环方式,这种方式来源于他纯正的绘画传统,源于正大气象的追寻,源于正大气象和内心灵透情感的综合。我们山东的山脉呈现的就是正大的气象,而山东艺术家的心里又是灵秀的,个人的灵透、潇洒气质渗透在笔墨语言中又与山峦的正大浑厚相结合,这才是自然的齐鲁山水风貌。
记者:具体到您的作品中,您要表达的是什么?
孙文韬:单纯地表现都市印象或单纯地表现山峦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让都市的喧嚣节奏层次和山川静谧的意境做一种平衡,才是我的追求,大处是自然,小处是人工,人工环境、自然状态同时出现在画面中会有一种矛盾的存在,而这种矛盾是可以用墨与水的融合来转换的,墨色的叠加、渴笔效果的处理正是我的一种处理方式,希望以此方式把现代的都市情结投射到山川树木之间,使两者产生一种和谐。再一点是让笔墨传统形式美感,在这种矛盾里面找平衡,但这个平衡有时候很难把握,形式美的语言过重,笔墨可能就会沦为一种模式化、程式化,但笔墨灵透的非理性效果过多,又会影响到画面的构成和结构,我的追求是人工形式和自然形式相互渗透,靠笔墨勾勒皴擦遍数的积累,让山川浑厚的效果得以呈现,这种融合方式是利用渴笔效果来处理。渴笔可以缓慢书写,但是里面内容丰富,还能使画面更加和谐。(《山东商报》记者 傅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