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书法赏析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书法
□管继平
马相伯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20世纪初,他所创办的震旦学院以及随后的复旦大学,乃是我国最早的私立大学。而当时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则为清政府的官办大学,这两所大学,一公一私,一北一南,揭开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序幕。
笔者曾在同道艺友王梦石处见一马相伯书写的条幅。这帧行楷书条幅,笔沉墨实、枯湿相间,整幅作品写得宽博秀逸、自然蕴藉。上款题赠的是“省三先生”,笔者查了一下,清末民初,字号“省三”的名人也不少,最著名的大概应算是刘铭传,他是一位淮军名将,也是清末政府派往台湾的第一任巡抚。但马相伯先生书赠的“省三”,显然不应是刘铭传,而较有可能是当年同为热心教育事业的王丰镐。王丰镐是清末的一位洋务人才,曾办过铁路、煤矿,主管过洋务局、农工商矿局等,并捐资办学,创办了光华大学(即现东华大学)。说起来王丰镐的捐资办学义举或许还是受到马相伯先生的影响,因为早在上世纪之初,马相伯就曾毁家助学,将祖遗家产良田三千亩,上海英、法租界地基八处(时值银十余万两),全部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
马相伯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5岁时,入家乡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并临帖写字,直至12岁离开家乡丹阳来到上海,进入法国人教会办的徐汇公学读书。那时他对各种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特别感兴趣,23岁时进入耶稣会。在耶稣会的几年,他不仅学习了神学和经院哲学,还学习了中国文学和拉丁文学、天文学等。31岁时,他经过耶稣会通考,获“特优”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神学博士。
今天我们说起马相伯先生,总念念不忘他当年创办复旦大学之功。1902年,马相伯创办了震旦学院,就在震旦学院声名鹊起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一些人渐渐露出觊觎之心,他们阴谋篡夺学校领导权,改变学校性质。为此,马相伯被迫解散学校,并请好友、时任两江总督及南洋大臣的周馥支持,拨发一万两银子及吴淞官地七十亩为建新校地址,又在严复、萨镇冰、袁观澜等一批学者的帮助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又创办了复旦公学(1917年更名为复旦大学)。取名“复旦”者,既有隐含恢复震旦之情,又是取自我国古代的《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后来张寿镛、王丰镐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时,也同样借鉴了此句出典作为校名,两所大学取名“复旦”“光华”,均寓含了发愤图强、复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笔者曾在《复旦大学档案馆馆藏名人手札选》一书中,开卷首篇便读到老校长马相伯的翰墨。这是1939年4月,复旦全体师生为老校长的百龄寿诞而举办庆祝活动,老人获悉后而书写的答谢辞(见下图)。这通书札的落款是“期颐叟相伯启”,尽管已是百岁高龄,尽管只是两页书札体,但老人却是以稍带行书笔意的楷体,写得一笔不苟!马相伯先生过了百岁生日后,卒于11月4日,也就是说距写这一幅书札仅半年左右的时间。然而即便为暮年之书,虽有苍古凝练之意,却丝毫不见龙钟颤巍之态,而且其线条之工稳、法度之森严简直无可挑剔,这实乃罕见其匹也。
曾见一幅马相伯先生的楷书中堂,书奉“崖琴仁兄雅嘱”,书写的是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中句:“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浓色深,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直槊,勒为横钉。虚转妥帖,殴斗峥嵘。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未尽,已擅时名。”所述堪为马相伯书艺之写照,如“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直槊,勒为横钉”一句,就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他书法的特点。笔者以为马相伯的楷书得力于北魏,舒展挺拔,骨力不凡。而《张猛龙》的劲峭开张、《张黑女》的灵秀内敛,还有苏东坡的丰腴跌宕、赵子昂的端庄流润,似乎在他的书法中,或多或少都是有所显露的。
在上海宋庆龄陵园的名人墓区中,马相伯墓盖上由顾廷龙先生题写篆书“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墓”,高大的方柱式大理石上,镶嵌着马老百岁诞辰时的照片,寥寥四百余字的碑文,由上海历史研究所汤之钧先生撰写、书法家单晓天书录,概括了马相伯历经百年沧桑的风雨人生。尽管墓区外车水马龙,但陵园内则寂然无声,一代教育先驱、民族导师,曾经叱咤风云,领袖群伦,而如今又有几人识得、几人凭吊?自古圣贤皆寂寞,由此信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