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造化自浑融——于希宁《红梅》赏析

2013-03-25 10:5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讯 于希宁先生兼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是著名花鸟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和美术史论家。对于于希宁先生的艺术,薛永年先生在日前举行的“三魂一心·于希宁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研讨会上说:“于希宁先生像他的老师黄宾虹和潘天寿一样,一方面通过现场写生、师法造化趋近民众的欣赏趣味,从民间艺术传统和人民大众生活中艺术中吸取了生机活力,把套路化的、脱离百姓感受的花鸟,变成了富于视觉感受包含生机与诗情的个性化的花鸟。另一方面,他尽管不拒绝适当吸收西画的因子,但仍然拉开了中西绘画的距离,他从文人画艺术中,吸取了营养,继承了写意画的精华,重视文化内涵,重视内美,大胆剪裁,以平面布局为主,发挥笔墨语言的效能。其次是以书法入画,特别是以金石书法入画,以印入画,以古籀遗意入画。在晚年的古梅中,表现尤其明显。同时,于希宁先生也是一位认真做学问进行理论思考的学者型的画家。他一个方面研究美术史,特别是文人画以外的美术史。另一方面研究中国画学理论。他有一些论画诗,总结了从古人到他自己的创作经验,非常精辟,如‘理乃意之本,笔为意渡津。以文书绘意,斯意可通神。’又如‘求功求意力齐攻,攻到无心笔变通。张弛虚实在立意,心源造化自浑融。’”

  银座美术馆所藏这幅红梅,正是于希宁先生晚年作品的代表,于希宁先生画梅花和古人、今人都不一样,古人就是画出冷逸的美感,今人画梅花就是盛开,红梅争艳。于先生的梅花没有把重点放在花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枝干,在他的画面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大的枝干、大的线条。在他的画面产生的粗线条当中,蕴含着枯润、浓淡的节奏。这就于他将多年在金石、书法方面的修养和内涵融入到梅花的老干新枝中,在强调古法、强调韵味的基础上,加了自己的苍劲。(《山东商报》记者 傅晓燕)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