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汉代针刻云纹漆罐鉴藏
汉代针刻如意勾云纹漆罐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汉代针刻如意勾云纹漆罐”于1985年在扬州邗江姚庄汉墓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的漆器100多件,这其中,以这件“针刻小漆罐”最为罕见。
针刻纹路细如毫端、形如游丝
“针刻如意勾云纹漆罐”质地为夹纻胎,通高7cm、口径4.2cm、最大腹径8cm、底径4.5cm。直口、鼓腹、平底。其上置一圆底形套盖。外髹褐漆,内髹朱漆。套盖的侧面和口沿处各有一道针刻几何纹带。罐身外刻有7层针刻纹带,肩部自上而下依次有菱形纹、斜十字纹、连续菱形纹和树状纹,腹部即壶的主体部位有如意勾云纹,罐身下部有几何纹和树状纹。每层装饰带均用弦纹间隔,装饰带最窄处仅为2毫米。针刻纹路细如毫端、形如游丝、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充分展示了汉代制漆工匠的艺术表现力。
制作工序繁复,使用者身份高贵
针刻小漆罐应是当时妇女用来装化妆品的器具,罐口的圆底形套盖为调试胭脂粉所用。从器物的用材和工艺看,表明了使用者身份高贵。据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记载当时的贵族富人斥资制作漆器的情况:“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件绘有花纹的漆杯(即文杯),可与10件铜杯等值,制作一件漆杯,需百人的劳动来完成,制作一套屏风,则需万人的劳动。可见当时漆器价格之昂贵和制作漆器工序之繁复。扬州汉墓发现的高质量漆器充分说明了汉代扬州已是全国漆器制作的中心之一。
纹样表达汉代人对长生的企慕
漆器从胎骨看,有木胎、金属胎、皮胎、薄木卷素胎、夹纻胎等;从工艺看,有彩绘、镶嵌、针刻、描金和银扣等技法。其中,针刻工艺起自战国时期,系用针尖或尖细的刀锋在漆器上刻画花纹,其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亦透出汉人的生活气息。云纹在小漆罐上被用作主体图案,在汉人的思想观念中,云纹被称为“庆云或五彩云、景云、卿云”。认为是祥瑞之气。《汉书·礼乐志》效祀歌:“甘露降,庆云集”。又《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芬芬,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喜气也”。汉人崇尚浪漫,他们用十分单纯简洁的笔触刻绘如意勾云纹来作为联系天上人间的纽带,表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与羡慕。
针刻漆罐虽小,却通体刻绘九层繁缛的纹饰,虽然它不像汉代众多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那样,把历史故事、人世生活、原始神话等进行多层次、具体而形象的组合,但从表现题材上看,依然是对生前死后永恒延续的祈求,是企慕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愉快渴望。它区别于远古图腾和青铜饕餮的神秘威吓,也区别于后代艺术的世俗化、功利性。从画面上看,它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
体现了汉代扬州漆器工艺的精湛水平
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战胜,反映在艺术形象中,则是整体造型和图形构成的“力”与“势”的视觉感受。古拙雄厚的形态和浪漫活泼的气势,是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针刻漆罐恰能说明这一特性。该罐通高7cm、最大腹径8cm,从立面上看基本被一正方形所切,而高较宽略小1cm,更显敦实稳重;该罐口径4.2cm、底径4.5cm,上、下“圈”基本一致,而上较下略小0.3cm,更显得重心实在。这种尺度的安排,应是汉代艺人独具匠心的非凡表现,是表现器型古拙厚重、富含潜力的最佳比例。
我们再细心地观察,在多至九层的纹饰布局上,有长线、短线、直线和弧线;有棱状、点状和圈状;有散落、有交叉、有动态、有静态。它们似乎不符常情、不守章法、自由编排,但如意云的飞扬流动,和排列有序的几何纹、长弦纹相得益彰,给人以一种气势恢宏、纷繁多姿、浑然一体的强烈视觉感受。
扬州汉代漆器上的针刻工艺并不少见,但往往是作局部装饰用,即配合其他技法辅助使用。在如此小的漆罐上,通体地、多层次地饰以针刻纹样,实为罕见。其运针之流畅、刻画之精细、纹样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况且此漆罐胎体细薄,造型拙朴,光泽逼人,全面体现了汉代扬州漆器工艺的精湛水平,反映出汉代扬州漆器艺人的聪明才智。 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