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里的年味/李学明先生画年
过年,是一种仪式,一种中国人举行了四千多年的仪式。这仪式盛大而持久,这仪式化身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血液里,它意味着大地回春,我们又与山河大地一起长了一岁。画年,也是一种仪式,一种来自于画家的庄重、深沉的仪式,怀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告别,饱蘸着感恩的深情,一笔一墨,一勾一画,一皴一擦,人间味道全在这笔墨里了。又到过年时,再读李学明先生画年系列作品,内心泛起的,绝不仅仅是年的祝福与喜庆,绝不仅仅是一次时间的告别和精神的怀旧,而是一次生命的审视、文化的反思、笔墨的寄情、人间的祝福。李学明 《从今又一年》
“年,年年过年,年年有年。年,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不知不觉中,人就老了。”李学明先生是深情之人,是一个恋家情结很深沉的画家,也是一个生命意识很浓烈的文人。学明先生对年有着似乎比常人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这些,他都通过自己笔墨表达了出来,将一颗赤诚之心、乡愁之心、感恩之心托付给笔墨与宣纸,因此,他画年,画出了迥别于他人的气息。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不仅仅意味着除旧布新,更是一次盛大而持久的礼拜。传统农耕时代,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人们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应对土地上的稼穑收获,难得闲暇,更少彻底放松的仪式。过年是冬闲,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准备一个慢而长的盛大的年。这是数千年来天地之间最大规模的“狂欢”仪式。这个仪式意味着感恩,意味着敬畏,意味着祈福。
感恩:感恩天地,感恩祖宗,感恩父母,感恩五谷。
敬畏:敬畏山河,敬畏神明,敬畏节气,敬畏岁月。
祈福:祈福家人,祈福亲友,祈福民族,祈福万物。 李学明 《天地乾坤》
过年,男孩子最要紧的有三样事:一是美食。鸡鱼肉蛋,饺子,甜食,许多平时见不到的美味齐刷刷涌到了除夕夜的餐桌上,那真是一年中尽可以放开肚皮享受美食、饱饱地体验食物味道的日子。再一个就是压岁钱。块票、毛票、分票、硬币,要是能得到面额超过十元的大票子,一准能欢呼着跳起来。当我们从长辈手里恭恭敬敬地接过装在红包里的压岁钱,放在靠近胸口的上衣兜里,再按上一按,那种富足感,是今天的人们难以体会的。玩够了,晚上回到家,汇总清点,面对五颜六色的实实在在的“财贝”,那种快乐,就算是百万富翁也不能比拟。三是放炮仗。各式各样的炮仗,五颜六色,大大小小,胖胖瘦瘦,上天入地,仿佛一个个肚子里装满响声的精灵。你会很珍惜地对待它们,小心地,一个一个地分开来清点,爱不释手,不舍得放。实在忍不住想去听听响,就拿一个燃烧的香头或大人的烟头,而且非得亲自点燃才好。每当点燃一个,往空中一抛,“啪”地一声,震天响,那种清脆,那种响亮,真叫一个过瘾。若有一场大雪作为过年的背景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大雪的降临能将过年的时空尽可能地放大,且能将年事推向持续的高潮。大雪是欢乐的酵母,是童趣的催化剂,下一场大雪就等于上天安排一场狂欢,缔造一个欢笑声的海洋,那时候,天地一色,世界大同,平地一声响,震得雪花从树梢屋檐簌簌降落,落到头上、手上、脖子里,凉凉的,麻麻的,很爽。那样的响声,大约是世间最最过瘾的响声,那样的炮仗,大约是最最释放男孩子野性的物什,那时候的笑声,大约是世界上最最干净、最最透明、最最无邪、最最放肆的笑声。炮射下的炮仗,被收藏在抽屉里,炕席下、衣服兜里,或其它秘密的地方,不轻易舍得放。李学明 《爆竹声里》
如今,这些往昔过年的习惯渐渐远去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似乎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似乎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听不到如潮水一样席卷过屋顶的炮仗声了。年,去了哪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乡土民俗包括过年这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都在渐渐简化和弱化,不能不让人惋惜。大地上流传数千年的诸多仪式正在风中消失,干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品。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过年也成为了这样的陈列,我会很伤心。但我也充满自信,我们的文化不会让过年这样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大地上消失,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文化的那个核是不会变的,它有可能弱化,有可能简化,但绝不会融化。年,永远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最重要的节日。
既然现实中难以过成往昔那样完整的年了,那么,就到笔墨中来、到宣纸上来、到我们的回忆中来过一个完整的年吧。纸上的年,可以尽情还原,可以尽情铺陈,可以精心准备,李学明先生向你展开那慢而长的画卷……
腊八节,过小年,送灶神,接灶神,请家堂,除夕,守岁,春节,磕头,拜年,回娘家,赶年集,赶庙会,唱大戏,元宵节,二月二······过年的一个个环节都落到了纸上。在这些作品中,长卷《庙会》可谓尽显朴素的民间奇观与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小时候,春节过后,送走家堂,便是盼着前村十里坞的二月庙会·以长卷的形式将许许多多彩色的泥哨、泥狗、泥猴、泥兔、泥公鸡、不倒翁、各种戏剧人物纳入笔墨之中,更有奇妙的玩具琉璃嘣叭,以及绿豆丸子、炒花生、各种各样的糖果等吃食,更记录了同学马炳如的爷爷,一个慈祥可爱的果糖艺人的的故事。的故百字题款饱含岁月的况味,穿插在这些物件之中,详细记录了昔时庙会的热闹情状。好一个浓得化不开的年味!
各式各样的鞭炮,各种造型的泥塑,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红蜡烛,花花绿绿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焚烧的香柱......一个个与年事有关的风物也都落在了纸上。尤其是对炮仗的笔墨刻画,可谓百遍千遍乐此不疲。的确,对于过年而言,炮仗是最重要、最响亮的存在,似乎只有炮仗声响起来,年才算真正来了。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炮仗声,是过年最动人的风景,没有了炮仗声,年味就损失了大半。李学明画年系列作品中,炮仗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他画了很多很多炮仗,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式各样,不一而足。足见画家对放炮仗这个年事活动怀着非常喜爱的情结,看得出画家拥有一颗无比珍贵的灿灿童心。
画这些环节,画这些物什,一律书法用笔,收放肯定,不求全面,点到为止,着墨很少,设色古艳,分明是浓浓的民间味、民俗味,传达给你的却是地地道道文人画的雅致。 李学明 《今岁今宵尽》
让我们读这样的题款:“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雪打灯,好年景”“唱大戏,接女婿”“三星在南,家家过年”“天下皆春也”“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梦里故乡”“旧岁去也”“昔时风月”“人间灯火”“平安是福”......
这样的吉语,读着读着,更觉年味醇浓了。从今年开始,李学明先生的作品题款书法有着明显的改变,将篆隶与金冬心的“漆书”融合成自家感觉纳入画面,明明是书法的金石气,生发出的却是充盈的书卷气,味道丰富,越读越不忍放手。真个是:岁月不老,乡音无改,满纸年味慢时光。现实中的年,宣纸上的年,在李学明的笔墨里得到了心境的统一、时空的化一、文化的融一。
需要说明的是,自去年以来,李学明先生画年系列作品以清供居多,画的明明是年,画中却不见人,只有与年事有关的风物,人物、事件、情节统统隐在了画面之后,只留其意境与浓浓的年味于你。多年来,每到腊月前后临近过年,李学明先生都会焚香净手,画一批有人物、有情节的“过大年”的作品。今年画年,虽然不一样的路子,却是一样的情结。从故乡到他乡,年年画年,年年画不够;年年画年,年年有心得;年年画年,年年获得内心持久的安宁祥和。李学明先生将这些遗落在岁月深处的年事,将那些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和细节,一一纳入到了他的笔墨世界,一个生动的、完满的、回味无穷的、慢而长的年,在他的画笔下还原。
通读李学明画年系列作品,其笔墨几乎都蕴含着这样的美学基调,画中表达的,不是对流光无情的感伤,就是对童年不再的惋惜,乃至对故人已去的思念,这些,都化为李学明对生命短暂宇宙永恒人间真情最是珍贵的喟叹。此刻,笔墨格调在苍茫的宇宙背景观照之下得到了人格的升华,笔墨深处的人文光辉自兹生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画到上元节,一直画到二月二龙抬头,直到将年送走,过大年的全过程就体现在了这些画中的物什里了。在我读这些画的时候,内心洋溢着久违的感动,涌流着别样的情愫。这情愫里有幸福,也有惆怅,甚至无端地涌出伤感。何也?如我一样,今天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都这样说:如今不愁吃不愁穿,怎么就是感觉不到年味了?
是啊,不知从何时起,现代人已经不好好过年了,不用心过年了。昔日浓浓的年味去了哪里了呢?我们面对着满桌的山珍海味,面对锦衣玉食宝马香车,面对光怪陆离的时髦玩意儿,面对层出不穷的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却总是怅然若失,总感觉时光在不断提速的快节奏的生活中匆匆而过,留不下让你心心念念的牵挂,总感觉内心被什么裹挟着甩来甩去而不知所措,总是面对着除夕那天的夕阳内心充满无尽的惆怅,总感觉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知何时、不知何地、不知何故被弄丢了。内心的空落无依,充斥着春节长假的每一分每一秒,年,就在这疲惫里、虚空里过去了,人们又惯性地重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生活”中去了,年变短了,年变浅了,年越来越没有味了。
我常常想,如果说时间是一条明河,河面上是鲜活奔腾的生活。那么,岁月则是一条暗河,收藏着生活沉淀下来的那部分。在岁月的暗河底部,年,如一个一个的标签在那里竖着,隔着。年,是传说中的怪兽,更是岁月的分隔号,将过去与现在隔开,将旧与新隔开,将去年的你与今年的你隔开,将今年的你与明年的你隔开,将童年的你与成年的你隔开,将故乡的你与他乡的你隔开。年,隔开的事物很多很多,隔不开的是那颗望乡的心,是那份思乡的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万千不同里,其根本是“人”不同。年是春夏秋冬轮回往复的又一次大规模总结,该感恩的感恩,该舍弃的舍弃,该反思的反思,该筹划的筹划,总之,年的意味更多的是在于除旧布新、敬畏感恩。
甲辰到,乾坤转,故园深处过大年。读李学明先生画年系列作品,梦回故园。他的笔墨给我们以这样的感悟:年,要慢慢过;福,要慢慢享......(大凤 2021年1月14日夜于石头小记草堂) 李学明 《画罢新符 从此又一年》 李学明《好事近》
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