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彬登山题材油画创作精神层面浅析
赵志彬登山题材油画创作精神层面浅析
绘画,反映的是绘画人自身的认知高度。同理,赏画反映的是赏画人自己的认知。这些不同的“视角”构成了“多元”,而这些“多元”,则是描绘这个时代的具象符号。在如今多元的绘画领域,赵志彬以独特的登山题材崭露头角,她登山,同时又画山,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悟和热爱,让她乐此不疲。虽然真正学习绘画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她却已经完成几个系列登山题材绘画创作并举办了画展,其深耕登山题材意志之坚定、行动之迅速、创作之努力,着实可圈可点。
纵观赵志彬近期油画创作,我将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作品的精神层面进行浅析。
第一、用描绘“攀登高峰”来诠释“攀登高峰”。
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事物、没有事物的哪一面不是靠主动地遮蔽其他事物、遮蔽事物的其他方面而显露自身,同时也通过遮蔽的行为将被遮蔽之物揭示出来”。登山题材绘画如果只描绘登山本身,那其本质已经失去了攀登的意义。攀登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平铺直叙的结果,其意义正在于对永恒生命力的追求, 所以赵志彬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主要尝试诠释“生命力”这一主题。 那其是如何来表现生命的呢?
首先,对攀登过程的整合和描绘。近一年的作品中,赵志彬分别描绘了攀登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筹备阶段、修路阶段、整装待发阶段、攀登阶段、登顶阶段、下阶段等,不同的阶段将攀登这件事以具象形式串联了起来;兴奋时刻、焦虑时刻、斗志昂扬时刻、沮丧时刻、喜悦时刻等又将攀登以个体视角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阶段和状态,试图为观者展现出登山这项小众户外运动真实的一面。攀登的过程和阶段,倾注了个体生命的真实与不屈。
其次,对攀登相关元素的取舍。攀登的装备是登山题材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攀登的绳索、冰镐、登山靴、手套、防护眼镜、速干排汗衣、冰爪、踏雪版、登山杖、上升器等等装备数不胜数,而这些装备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是保护攀登者的,另一部分是帮助攀登者的。在画面的创作中,赵志彬较多选择了能给攀登者助力同时又比较艺术化表现的那部分装备,比如冰爪、上升器、绳索和登山杖,这些装备是助力攀登的,自然也与表达向上的生命力这一主题相契合。
此外,在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多方尝试。因为真正学画创作的时间只有四年,所以不可回避的一点就是赵志彬尚未形成某一稳定的画风。纵观其所有登山创作作品,可发现其尝试了诸多风格,有的突出构成,有的重在笔触,有的用色彩抒情,有的以平面形式传达意境。但是如果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她不同阶段以不同风格诠释不同内容的登山创作,似乎很像登山本身遇到的不同路段、不同地形、不同天气、不同状态,所以从这点来讲,她的创作过程就是攀登过程,虽不完美却一直勇于尝试,未知前路却无比勇敢,而这种生命力无论是在艺术之路还是攀登之路乃至人生之路都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登山精神符号元素的提取与诠释。
绳索、三角形、高山杜鹃是赵志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出来的登山精神符号三元素。
绳索是攀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存在。赵志彬认为绳索在攀登过程中有五个身份,其一,从功能上来讲,其可作为路绳来保护攀登者的安全;其二,从团队协作来讲,遇到冰裂缝等危险路段时将队员结组在一起,便于发生危险时候团队协作减少损失;其三,从绳子作为一条线段的数学特性来讲,绳子有两端,一端无限延伸可到达山脚,一端延伸后可到达山顶,山脚与山顶的距离,某种程度上像人生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其四,从个体选择来讲,绳子有时候是单行线,有时候是双向皆可行的,似乎比逆旅人生多了一个回旋的余地,而这种回旋恰恰是一种对生命无法十全十美的理想化;其五,绳子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绳子上攀登的人如不出意外注定要回到现实生活,而山巅是短暂的理想状态,当梦想触手可及后就需归零重新出发。
对三角形这一元素的大量运用。三角形相对稳定,又是高度概括的山体形状,用来诠释登山的力量性以及意志力的坚定似乎合情合理。三角形元素经常用于其作品构成中,大小相嵌,环环相扣,角的指向性在画面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此外,三角形元素也用于画面细节的塑造中,比如赵志彬曾解释为什么把人物的身体以及雪山都画满三角形——因为每个细胞都是一座山,跬步之积累方能筑起永不止息的攀登之路。
源于自己攀登雪山的经历和理解,高山杜鹃是赵志彬目之所及最能诠释登山精神的植物。尼采心中有个理想超人存在着,这个超人是不屈生命力的化身。而高山杜鹃生长在高海拔(生长在低海拔的杜鹃叫映山红),其长年累月经受风霜雨雪的摧残,虽伤痕累累却愈发坚定顽强,像极了尼采心中那超人般生命力的化身。不过赵志彬将高山杜鹃当做攀登的精神元素之一也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赵志彬在深入尼泊尔高山区域徒步寻找创作素材时,彼时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盛开,簌簌作响的风声像极了鲜花和掌声,虽鲜有人欣赏却依然热烈绽放。有感于这种松弛又内守的精神状态,她立即着手创作了《雪山守护者》系列。在创作这个系列过程中,每一幅都尝试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以期寻找出最适合高山杜鹃的表达,饱经于风雪却历久弥坚,矗立于苦寒却生生不息,无人问津依然华丽绽放,这与攀登者的自强不息何其相似。此系列作品,借高山杜鹃之形,绘攀登者之志。
第三、吸收与融合。
在创作中,每一次改变都源于对外界信息的吸收与融合,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对已有认知进行重塑方能打破固有认知,也只有不断突破方能描绘出鲜活的生命力。
数学知识的介入。前面已经提过三角形元素在其近期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重,一是源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另一面则是源于三角形的指向性。其次,数学方面的应用还表现在对画面平衡感的维持上,比如通过两条代表路绳的强烈红色线段组成角形来对画面的平衡进行重新构建。此外,数学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分形自相似理论,赵志彬的几幅作品中,画面整体是由几个三角形构成的,其中每部分元素又被分解成独立的小三角形,最后乃至山的棱角、攀登者的衣褶都化作一个个小小的三角形,所以无论从哪个空间或者时间尺度来看,整幅画都是在不断对三角形这一元素的重复,这种分形几何结构代表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更加接近于自然的物质结构,这种表现形式未尝不是对攀登深沉本质的一种探索和深度挖掘。
哲学理念的融入。赵志彬曾坦言,她的《登山道路诸阶段》系列命名,就是源于克尔凯郭尔《人生道路诸阶段》这本著作。克氏将人生分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这三个阶段,他认为第三阶段是最高阶,需要信心的飞跃才能完成。于赵志彬而言,她并没有宗教信仰,那如何实现向最高阶段的飞跃呢?她认为“清心致于一事之心”也是一种超然的宗教情节,这个至高无上的主体不是实实在在的神,而是内在的坚持和不屈的生命力。创作的过程,就像将自己的生命分成无数时间的碎片,每个碎片都要做出一个抉择,这些抉择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主动选择的自己,这个自己是鲜活的、有感染力的、有生命力的。
文学余热的发挥。赵志彬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因而她的创作中经常也含有表达、宣扬、批判、抒情等文学方面的特性。比如表达,想表达什么?想表达不屈的生命力;想宣扬什么?想宣扬一种积极阳光的生命态度;想批判什么?想批判萎靡不振的状态;想抒发什么?想抒发大自然的浩瀚与包容。如果人定胜天是个伪命题,当这个伪命题是正面积极的,那为何
以上就是我对赵志彬登山题材油画创作精神层面浅析。愿其能继续坚定前行,创作出更具有时代精神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会部 赵鹏飞)
赵志彬,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国家一级运动员(登山),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选过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体育艺术展等国家级展览。作品曾被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委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