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之吉祥——有关菊花的瓷器、首饰和古画

2019-08-29 14:13: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与松竹梅“岁寒三友”为伴

  把淡淡的芳香默默地奉献给世界

  枝落叶黄的秋天,你迎风成长

  开成一片骄傲的长河

  给予这寥落的秋天金黄的颜色

  深秋,天气凉了

  寒风越狂,你盛开的越旺

  不畏严寒,傲视群芳

  怪不得你的精神被广泛传唱

   

  齐白石《茶壶瓶菊》1947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除了与菊有关的风俗习惯还有诗画为证,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词不胜枚举,如:

  有以“菊”抒发淡泊明志情怀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魏晋) 《饮酒·其五》 

  有以“菊” 形容君子气节的: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于谦(明代)《过菊江亭》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辛弃疾(宋代)《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有以“菊”表述秋日“清愁”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晏殊(宋代)《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赵嘏(唐代)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还有拿菊花表达浓浓“杀气”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唐代)《不第后赋菊》 

  生于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以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名垂千古,可以看出,菊花作为他以物咏志的道具,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在士人之间有所种植,而且还被赋予了高洁的意义。同样生于魏晋时期的五柳先生有诗作:

  《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中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在品味菊花品性的过程中,还开发了“食用”功能,直到现在菊花茶饮仍然广受欢迎,既是茶饮,又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能赏能吃,实在是文艺休闲、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自有文献记载,菊花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养菊、赏菊、品菊、画菊,以诗咏菊、以文写菊……构成了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文化风俗。除了诗文,你还能在瓷器、首饰、古画等文物中找到关于菊花的“倩影”,现在就一起“进宫”逛逛那些精美的文物吧。

  瓷器上的“菊”

  菊花是君子之花,拜陶渊明所赐,菊花被赋予了隐逸之风。除此之外,菊花还是节气之花,九九重阳,赏菊登高,菊花还被认为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有征。

  瓷器上的菊花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宋元明清历代皆有以“菊”为纹饰的瓷器,豪放、秀美、精致、艳丽,风格多样,浓妆淡抹各有千秋。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缠枝菊纹笠式碗,高4.6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3.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碗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光素,碗内印花装饰,内壁模印缠枝菊纹,近口沿处印回纹一周。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高5.1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4.1厘米。碗敞口,圈足。里外均刻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花。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边无釉。此碗为宋代耀州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装饰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团花为中心,放射状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纹,布局舒朗匀称,线条活泼流畅又不失规整,反映出当时艺师们的审美观念,代表了耀州窑瓷器刻花工艺的突出成就。 

   

   

  宋,哥窑青釉菊瓣式盘,高4.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5.6厘米。清宫旧藏。盘通体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丝铁线”般开片纹所分割。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陶瓷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得灵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这件菊瓣式盘造型规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织如网的开片纹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盘,高4.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9.9厘米。盘呈菊瓣形,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盘内点缀有四块玫瑰紫色斑块。元代钧窑瓷器釉色主要为天蓝色和月白色,带玫瑰紫色红斑的较少。此盘造型优美,釉色鲜艳,天蓝色与玫瑰紫色交相辉映,绚丽典雅,不愧是元代钧瓷中的工细之作。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高10.3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7.6厘米。清宫旧藏。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这些花瓣从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满整个腹壁,花瓣细长,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纹饰规矩而不失明快。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菊花纹执壶,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此壶的造型设计、绘画技法、烧制工艺均属上乘,是清乾隆时画珐琅工艺的绝代佳品。高9.1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0-10.1厘米,足径6厘米。清宫旧藏。 

   

  清光绪,黄地粉彩菊花纹圆花盆,高8.9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9厘米。盆板沿,直腹,圈足。足内施白釉,红彩书“体和殿制”4字篆款。内白釉无纹,底开两圆形小孔。外通体施浅黄色釉,板沿处以红、蓝料彩绘八宝,下饰珊瑚红釉一周。腹部以粉彩绘白、粉两色菊花两组,花或含苞、或怒放,形象逼真。 

  “菊花”主题首饰

  作为吉祥纹饰之一,菊花不仅被用在瓷器点缀中,在古代女子首饰上亦有体现,寓祝福长寿之意。

   

  清,点翠菊花纹头花,横20厘米,纵20厘米。清宫旧藏。头花以银镀金材质做成菊花纹底托,上嵌点翠,是清代后妃头饰之一种。此头花以翠鸟羽毛粘制菊花及花叶,其做工精良,是清代后妃首饰中常用的款式之一。 

   

  《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佩戴的菊花绒花剧照 

   

  菊花绒花在亦喜亦嗔的富察皇后头上多次出现 

  去年大火的《延禧攻略》,不吝剧情,在首饰方面还是相当考究的,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除了清宫后妃常戴的富丽华美的点翠首饰,还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绒花。

  在剧中也有很多菊花纹饰的绒花头饰,加上绒花谐音“荣华”,寓意吉祥,契合中国祥瑞文化,受到很多贵族妇女的追捧,在《延禧攻略》中,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后做家常打扮时就经常佩戴菊花绒花。

  佩戴绒花在后宫中代表了朴素节俭的美德,虽简约但并不简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外表雍容华丽,精致美丽。

  绒花,形象逼真,色彩丰富雅致,据了解,绒花都是手工制作,因为其特殊的表现手法直到现在都无法用机器生产。

  《延禧攻略》剧中的绒花头饰参照了故宫的绒花藏品,由南京的非遗传人赵树宪制作完成。

  目前虽然没有故宫馆藏绒花文物图片,但我们可以看看由南京非遗传人手工制作的绒花,多少能还原当年真实风采。

   

  连头饰带衣饰,《延禧攻略》女主令妃魏璎珞的“菊花主题”造型 

   

  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凤钗加菊花绒花头饰造型 

  古画中的“菊花”

  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表达的绘画题材。

  宋代是文人花鸟画的发端,也是花鸟画创作的高峰,在诸多花鸟传世之作中,可以看到品类繁多、正在盛放的菊花作品。

   

  宋,《菊丛飞蝶图》页,朱绍宗绘,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7厘米,横24.4厘米。本幅款识:“朱”。钤鉴藏印2方,印文模糊,唯可辨一“璘”字。裱边题签:“朱绍宗菊丛飞蝶”。图绘丛菊盛开。花分黄、白、蓝、紫四色,构图繁复,灿若文锦。虽是篱边野景,却饶富贵典雅气象。蜜蜂逐花而至,蛱蝶上下翻飞,为画面增添了动感。花瓣、叶片的勾染皆极为精工,花心用白粉点染,立体感很强,望似凸出于绢素之上。画史称作者“描染精邃,远过流辈”,信是不虚。 

   

  南宋 《丛菊图》图绘秋菊一丛,红白相间,繁枝茂叶,生机勃发,不见肃杀秋意。花瓣用中锋细笔勾描,再以朱红或白粉晕染;花蕊用细笔点出;茂密的叶片或用赭石、或略入汁绿、或稍加藤黄染出,以示老嫩不同的色彩。花之欲开、盛开、将残,叶之翻卷及明暗向背,刻画得恰到好处。画风工致细腻,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密而不窒,设色艳而不俗,为南宋写生画佳作。 

   

  明,《桂菊山禽图》轴,吕纪作,绢本,设色,纵192厘米,横107厘米。此图为工笔重彩花鸟与写意树石相结合的作品。所绘主体花鸟:绶带鸟、八哥、桂花、秋菊,均属于祥瑞、珍贵之物,寓有富贵长寿和君子节操含意,内容明显地反映了皇家的艺术和审美旨趣。画面的物象既真实地展现了生物的自然本性,也形象地表达了内涵的寓意。桂树干粗叶茂,枝头繁花如锦,黄色金桂似散出阵阵幽香;石畔数丛菊花,红、黄、粉、白,色彩斑斓,竞相斗艳;枝头八哥相对鸣叫,突出了其善鸣秉性;绶带鸟身姿优美,深蓝色羽毛分外夺目。花鸟绚丽的色泽和生动的情致,营造出喜庆、欢悦的气氛和吉祥、华美的意趣。此图画法工整鲜丽,继承了“黄家富贵”的宫廷“院体”花鸟传统。同时,工笔重彩的花鸟与粗笔水墨的树石相间,也反映了吕纪兼工带写的成熟花鸟画风格。 

  宋代以降,花鸟画创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工有写,也有兼工带写,风格多样,菊花的种类也趋近代观赏品类。

  在清代,甚至出现了表现高士文人欣赏菊景的“非典型性”花鸟画,还有石涛将赏菊场景融入山水画之间的畅意之作。表达了画家将小景融入大景,景中有景的画面深度探索。

   

   

  清,石涛《对菊图》轴,图绘双松虬结的庭院内梅、竹互映,房舍错落,屋内高士观赏秋菊,其品菊的举止生动传神,点明了“对菊”的画作主题。庭院外是迂回盘桓的山峦和自远而近的江水,它们为高士远离世俗的隐居之地平添了几分清幽。此图与石涛贯有的笔墨雄健纵恣、豪放洒脱的画风不同,刻画工整细腻,或徐或疾的笔致和富于节奏变化的朱点、墨点自得一股苍莽之气。此幅当属石涛居住扬州时期创作的一幅难得的精细之作。 

   

  清,《王原祁艺菊图》卷,禹之鼎作,绢本,设色,纵32.4厘米,横136.4厘米。本幅款题“廣陵禹之鼎敬寫”。钤“慎齋禹之鼎印”、“广陵囗囗”。此图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鸿胪寺序班、供奉畅春园时为王原祁所画的肖像。画中描绘王原祁于庭院内品茗赏菊的情景,以表现其文人雅趣。画中王氏方面浓须,身材微胖,约50岁年纪,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的丛菊,目光十分专注,举止稳重大方,体现了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雍容高贵的气度。画中陈设造型简洁,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精心栽培的盆菊等景物,进而点明了人物的爱好和雅兴。画家刻意地突出了主人公和艺菊的主题,并使画面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此外,人物的细节刻画也加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王原祁凝神遐想,书童谨慎地轻声对语的神情,无不使人感受到静谧幽雅的气氛。在画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画法,人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实自然。衣纹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马和之的兰叶描,线条飘逸潇洒,洗练流畅,恰当地体现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气质。图中设色富于变化,在和谐的对比、映衬中突出了主题。此图曾经朱屺瞻收藏。 

   

  清,《菊花图》扇页,虚谷绘,金笺,设色,纵19.6厘米,横52.3厘米。扇页有自题:“博山尊兄先生清玩。虚谷。”钤“虚谷”白文印。图绘数朵秋菊于矮篱前绽放争艳。作者在章法布势上别具匠心,与菊花相佐的不是人们常用的块面状的土丘、山石,而是线条形的篱笆,篱笆的线条断续而有节奏感,增强了画面的灵透性,也使得画作更贴近生活,富有园林情调。图中菊花的花瓣用双勾填彩法,先以笔勾出轮廓线,再以白粉和曙红填色。花儿在线条的束缚下显得含蓄凝重,具冰肌玉骨之美。叶片用没骨法,饱含水分的笔醮草绿、花青直接落纸晕染,水与色充分地交融,有“润含春泽”之味。作者娴熟地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物象,显现出较全面的绘画技艺。  

责任编辑:张益嘉
新闻关键词:菊花瓷器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