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法师:禅画妙心 明月含笑

2020-03-06 14:3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6日讯 妙华法师有个雅号,曰“五友和尚”,喜以写诗、作画、品茶、文玩、打羽毛球等“嗜好”来交友,他把这些“业余爱好”都与弘法无缝链接起来,一以贯之,知行合一,法师经常讲“以道御技,可驭行天下,道不远人”,这其实是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延伸,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佛法的了悟上,儒学、道学等优秀传统文化,随手拈来,皆是度人之法,佛法在法师这里是活泼泼的,道就在这里。

   

  法师的国画修养深厚,也是法师弘法的方便法门。中国画自初创之时就不像西画追求对自然物象作科学与忠实的描绘,而是注重传神与写照,以求表现作者的意趣、心性,是学养与道法自然的高度融合。法师的国画作品不具象于造型与程式,注重传神写意,活泼、恬淡中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也不失书卷气,风格澄澈清逸、古朴简远,读到妙处,会让你会心一笑,愉悦乐心,让你笑即有所悟。

  在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之理论,不求形似,但求神韵,再到南朝宋画家宗炳提出的“以形眉道”,以及南朝齐画家谢赫主张的“气韵生动”等理论,历代画家都在绘画中实践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和技道合一的审美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对国画的审美品评标准,特别是宋元以来,历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们,以儒释道文化以及中国哲学体系发展成的文人画体系,成为国画的主流审美意识,在这种审美意识下,所形成的绘画风格,整体上呈现出典型的道法自然的“中国味儿”,法师顺延着这条主线,在创作上,以“道”为源泉,技道合一,悉心维护着纯正的“中国味”,法师说,这个学统、道统,实为文人画之“心法”。

  在大数据、互联网、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语境下,社会发生着深刻的演变,文化界、书画界快餐文化流行,经典之作鲜少,皆因背离传统远矣。法师寓居于洗心禅寺藏经阁下一处幽静、简朴小院,背靠青山,院内绿植葱郁,生香不断,命名曰“井坛”。法师外出讲经或云游后,大多时间半隐居在这里,法师闲居时,恪守着先贤道风,虚融澹泊,致虚极,守静笃,静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每日读书研经,契心参禅,心印古贤大德,守望着传统文化之道统、学统。偶有访客,喝茶论道,谈到兴致处,或有客求画,法师欣然提笔,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法师的书法作品,国画作品是“印其心”之作,一壶佳茗喝毕,一席话谈完,法师已了然你的心。人是自然之子,师自然造化非离人乎,非离人心乎。法师之讲经说法、道德文章、诗书画印非拈古之成教,而是以天地为境,以社会人生为炉,以传统文化为薪火,以禅意为风,以清净心炼化为己道,画作以菩提心为水墨,以众生心为纸张,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实乃“点心”之作,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皆自性自悟自度。

   

  弘一大师的书画作品,静穆清凉,净妙超尘,谦恭自然,读后犹如“一钩新月天如水”,沁心涤烦;星云大师的“一字笔”书法闻名天下,他常说:“请大家不要看我的字,请看我的心”,对他们作品的品读,看到的是至清、至静、至诚、至善、至美的内心。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认为,“美”能给人感官的愉快,但必须符合“仁”的要求,此“善”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才会合于“道”,是谓“至美”、“至善”。欣赏法师的作品亦如是,法师的绘画风格朴素自然,清笃如如,语言简练,笔墨不造作,不囿于像,没有概念图式,是活泼泼的,亦如“六祖真如话语”,清净平实中蕴含诸法,入眼入心。

  法师治学深广,以儒释道学为纲,以易学、科学、诗词、书法等为目。文人画的欣赏,首先要看作者是不是“文化人”,所谓文化人,一是要有独立的人格,二是要具备士大夫精神,三是具有批判意识。法师显然是“大文化人”,是大善知识。唐宋之后,中国书画以文野判高低,带有诗词歌赋的书卷气被视为基本要求。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贵有诗意,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自宋以来成为风气,元代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有些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倪云林、唐寅、文征明、徐渭、恽南田、八大山人、郑板桥、吴昌硕等等。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画对诗意的要求,不是为了写山而写山,要把这个山内在的感觉描绘出来。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艺的缺失,实则是传统文化残缺了。法师年轻时就开始写诗,坚持到现在有四十多年了,非常人能为,这是他的“画外功夫”。法师尤其喜欢王维的诗与八大山人的画,他说,王维的诗里不仅仅有画境,而是禅意境界,八大也是大书法家、大诗人,他的趣意不是在那有笔墨处显露,而是在那“空”处、“白”处,“空”处、“白”处寄托的是禅意,是诗意,是无尽情思。法师认为在创作时“未捉笔时不立一法,掷笔时不留一法,若立一法,自性已被拘染,必没有上乘之作”。法师的作品在笔法上藏巧于拙,有意无意,妙笔偶成,呈现的正是“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文润雪白,质有而趣灵”的禅境!

  国画的意境有两个重要支撑点:一个是书写性,一个是精神性,所谓书写性,即国画中的线是“写”出来的,是用书法写出来的。书法是有生命的,笔法讲求骨法。南朝齐谢赫说“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解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其中涉及到人格要求了,明代的文徵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李可染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用笔好的画家,并不是很多的,他还说,三百年来,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论”,贡献最大,再过三百年,他的地位会更高。国画中的线条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心境记录,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尤其是大家。宋以后的大家,无一不是书家,如米芾、苏轼、赵孟頫、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征明、徐渭、八大、陈淳、吴昌硕等都是大书家。所以离开书写趣味和写意精神的国画如空中楼阁,即是俗品。

  法师年轻时在赵朴初身边工作,朴老不仅是佛教领袖,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书法造诣在当代书法界首屈一指,法师在朴老熏陶下,勤摹古人,扎扎实实下了“笔成冢、墨成池”的苦功夫。法师的书法朴拙、大气,不落于臼窠,已自成风格,书法风格一旦形成,画风亦成矣。

   

  妙华法师对禅书、禅画这样定义:广义上讲,与佛教思想有关的书画都可以叫禅书、禅画,因为禅宗的影响几乎覆盖了整个汉传佛教,近代佛教大师太虚法师认为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禅书、禅画可以是佛教题材的,但也不尽然,而在于书画题材是否表达了禅意、禅境。如清溪落花、雪塬翠竹等,如法,都可以表现禅的清凉、空灵、超然、自在。禅书、禅画是空灵的,切忌恶俗。这源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理,源于众生皆有佛性的悟性,也就是“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心性修养跟不上,他的作品就会恶俗。古人书信往来的时候,都会写“见字如见面”,除会意之外,当然书法好也是有面子的。古人大都卖画不卖字,因为文字、书法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们的一张脸。写的一手好字,是生命品质的需求,就代表一个人的家教与自身修养已达到一定层次。法师的立论,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法师慈悲为怀,悲智双运,将佛教去神格化,树立人格化教义,倡“人间佛教”宗风,作诗习画除了印证自我圆满,旨在以诗画指月,结缘众生,寓意于物,如佛法之喻,虽是片纸,实为渡人之舟,茶法,书法,画法,球法都是渡人之法,拈笔一笑,功名利禄都空了,明了明了,禅法,活法,乐法,无等等法,法师穿越其中,心无挂碍,清净自在。法师的画作澄澈空灵,如明月含笑,光华灿烂,破诸烦恼,彻照众生心房。(高原松)

责任编辑:刘新
新闻关键词:法师书法国画佛教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