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月 挥洒映万川
写在《天心高鉴 --妙华法师书画集》出版之际
鲁网3月10日讯 西泠印社将妙华法师近几年的精品妙作集结出版,净手阅读,欢之,鼓之,仰慕之!《画集》由中国美术史家邵大箴题贺,当代书画大师吴悦石题写书名,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作序,著名画家朱训德作评,画集收录了法师近几年332幅书画精品,读之、品之,智慧之光熠熠耀然于纸上,读后令人清心、愉悦,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养心、养眼之余,有所悟得,这是法师清静心与道心的化现,而这背后,却是法师数十年艰苦研修而悟道的结果。法师在扉页自题诗字:“云游归来喜画山,咫尺净皮显大千。端在山外赏四季,心若月明映万川。”这即是法师自在心境的写照,也是法师的心历路程流露。大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人生境界与学问胸怀联系起来,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重境界对于法师这样的大修行人来说,不是很贴切,但也粗线条的描绘了法师这些年来对于修道、弘法、做学问走过来的路途。
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师从新疆来到山东上大学,因宿世慧缘,在青岛湛山寺出家,后到北京中国佛教协会工作,得到时任会长的赵朴初老居士的赏识,任教务部副主任。赵朴初老居士的古贤遗风、道德文章以及人格修养,深深影响了法师。北京工作期间,法师不忘初心,参禅打坐,游禅访学,足迹遍布名山大川,越过千山万水,读遍藏经楼所有藏经,慧性大开,著书解经,开始讲经说法。
因求法机缘,法师参学了茗山法师、佛源法师、本焕法师、一诚法师、传印法师、本智法师、刘峰老师、黄念祖老居士等诸山长老与大德,对他们的亲近,如“时雨化之”。本焕老和尚道心虔诚坚固,为法忘我,他抄录的佛经和佛偈不计其数,更是刺指、舌之血为墨,书写佛经等20余卷。从他抄录的经书与赠人结缘的书法条幅中看出,落笔一丝不苟,正心正意正诚,没有丝毫炫技,寂定清净,令人敬仰。一诚长老为人忠厚本份,平常随和,言行颇具六祖遗风。他十分重视佛教文化事业的建设,亲自领衔编纂七十余万字的《云居山新志》,抄录佛经、佛偈无以计数。他的书法作品,师法颜柳,淡去了颜柳的尘气,注入了清气,静气,毫无功利心,字如其人,朴拙而祥和。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但本焕长老与一诚长老以及其他大德们,面对滚滚红尘,始终以恭敬心与清静心,赤诚坚守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这使得法师深受启教。因学缘友缘,法师结识了楼宇烈、方立天、邓子美、文怀沙、启功、韩美林、吴玉田等大学者、大艺术家,处处留心皆学问,法师才情无限,习书作画,用于印证自我圆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人群就有阶级,就有名利场,就有矛盾。法师置身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洪流中,佛门一时颠倒迷乱,各种矛盾打压令法师身心疲惫,时老母患病,决定尽孝心,决然辞去了佛协内外一切职务,回到山东侍奉老母亲。在侍奉老母期间,法师道心不退,坚持攻读三藏,坐禅,弘法不懈。至此,法师的佛法当随时代,道不远人,不离人心,以传统文化架构人格的人间佛教弘法架构初成。这一时期,法师常以画竹结缘众生。古人以竹载文,至宋化竹成纸,以竹子来象征人格与禅意,如陆游言志诗道:“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炎火炽昆冈,美玉不受焚”。苏东坡有个雅号竹杖先生,他赏竹、食竹、画竹,日用离不开竹,“浣花笺纸桃花色,拆碎《玉篇》写竹书”,王维“闲居日清净,修竹自檀栾”,六祖砍竹、守仁格竹等等,竹子虽不是天香国色,却是历代文人们崇尚的风骨,传统文化魂之所在。明代高僧智旭看到僧界往往亦是俗界,静居于扬州万竹簇拥的灵峰寺,撰写了《灵峰宗论》,他说,宁受剧难,作真声闻,不为利名,作假大乘,持戒行事,苦急严峻。与职业化、世俗化的僧侣生活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法师画竹,用意深远也,“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二
2006年起法师驻锡长沙洗心禅寺任首座,兼任枣庄甘泉寺、扬州文峰寺、沛县观音寺等寺首座。至此,讲学活动日益频繁,为弘法利生,法师可谓不辞辛劳,鞠躬尽瘁,足迹遍布各大学、企业、社团,并受国际友人之邀,多次付欧美讲经,遍洒甘露,度人无量。
法师弘法虽然频繁,但道心日坚,时时心如寂寂,为求真理,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禅坐,无一日不研经,四十多年如一日,每年还择时避世清修。法师读书研经不局限在佛经上,《道德经》、《黄帝内经》、《阴符经》、四书五经、科学典籍等儒道医经典皆在精读深研之列,在讲学时与佛法一以贯之,随手拈来,皆是度人之法,这个弘法体系是法师对人间佛教的完善,是时,法师之说以扎根于众生心田。
闲时,法师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体察社会民情,归来将所遇、所闻、所悟写成诗文,创作成国画,法师以大自然为师,师法造化,心无藩篱,创作题材宽泛,花草、树木、飞鸟、游鱼、山河、大地、道人等皆可入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文人们崇尚“天人合一”。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家“解脱无我”的思想在文人墨客的思想中交汇,中唐之后,禅悦之风在文人士大夫中盛行,坐禅入定成为普遍的一种修养方式。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白居易晚年隐居龙门香山寺,号香山居士,他说:“第一莫若禅,第二无如醉。禅能泯人我。”文人士大夫把参禅与作画相提并论,认为两者的心理境界是相通的。所以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尝睹所画水墨罗汉,云是休公入定观罗汉真容后写之,故悉是梵相,形骨古怪。”可见,参禅入定可以进入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内心体验。惟有在这种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万物齐一,物我泯灭”,达到思想意志自由驰骋,充分抒发自我情感,这便是艺术家们常说的“灵感”。观赏法师的诗书画时,感到或时空顿失,或内心澄澈空灵,或瞬间游遍万里山河,或长空皓月。只有内心清净,澄澈如洗的人,笔下才有这种生气,才有这种神韵。法师崇尚王维的诗画,王维的《鹿柴》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用简淡的笔意,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苏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一言道破中国书画的根本特质,即诗、书、画互根、同源,此谓意境。妙华法师得其道,扬之长,但法师的画作中多了些快乐,天趣、自在。
三
时下高铁、高速、高空,世人工作生活一天忙迫一天,一天紧张一天,微信、微博热热闹闹,忙于对于物质的追求,满脑满肠只有功利,身体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了,精神也亚健康了,生活完全缺失了空寂味儿。法师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忧道不忧贫”,多次在讲学中,提倡“孔颜乐处”,法师慈悲,无时不在关心众生的心,众生的生命与生活,他时常告诫居士们:“修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法师“以茶会友”,“以画结缘”,随缘度化,喝茶,赏画,可以让你的生活节奏慢下来,通过喝茶、赏画让你悟入中国传统文化,回头一看,哦,人还可以这样活,这就是法师的生活禅,出世入世,清净自在。法师谓之曰“生活禅”
法师每年要出版几本著作,很多弟子帮助打理,有的出资,有的出力,还有每年在洗心寺举办论坛邀请的专家学者们,法师为表谢意,尝增书画,他戏说“秀才人情半张纸,和尚人情纸半张”,然法师的半张纸在洗心基金会举行的慈善拍卖会上,每年都以上百万的价格被收藏者拍走,拍得资金法师分文不取,全部捐献洗心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
法师慈悲济世,讲经说法,普渡众生,厚德如山河大地;以道御艺,禅心化作诗画,如明月清光,静静寂寂,挥洒映万川,滋润你我心田。(高原松改于2020年3月,作者为山东煤矿美协副主席、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