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安||马家都村的大礼堂

2024-06-07 10:18:13 来源:烟台散文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左三)所在的龙泉镇采风组与马家都村党支部书记苗军强(左二)老书记赵善传(右三)合影留念。

  夏风习习,槐花飘香,满坡的杏子、桃子、梨树和大樱桃竞相缀满了枝头,散发出诱人的味道。跟随烟台散文学会组织的龙泉镇采风行,我们组有幸被分到了坐落在昆嵛山腹地的马家都村。高大魁梧、具有军人气质的党支部书记苗军强和年轻的驻村干部孙鑫驾车把我们接到了村里。刚一下车,我们就被眼前一座雄伟壮观、飘扬着鲜艳国旗的大礼堂吸引住了,随行的同志急不可待地跑到大礼堂前,选择不同的角度,咔嚓咔嚓,纷纷拍照留念,以永存心间。

  农村大礼堂如今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平时见得也少,所以也难怪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观察,大礼堂建筑正面呈“山”字型,顶部一面红旗迎风飘扬,其下四个黑色的大字“马家都村”彰显了它的身份,两翼呈台阶状错落,略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建筑从正门向里进深,四面开门,方便采光和通风。外表为浅褐色花岗岩,上有青灰色的琉璃瓦屋檐,下有一米多高的花岗岩基座,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尤其是一颗庄严鲜艳的红五星镶嵌在高高的门脸正中,闪耀着英雄、正义和时代的光辉,与迎风飘扬的国旗,上下相映,融为一体,令人肃然起敬。

  苗书记看到我们一行对大礼堂尤为钟情,赶快招呼打开门,揭开了它的“红盖头”。只见宽敞明亮可容纳四五百名观众的大礼堂内,摆放着一排排硕大的威风锣鼓,众多演出道具整齐排列,偌大的舞台背景墙上书写着“美丽乡村 百姓舞台”八个行书大字,图文并茂,鲜艳夺目。四周墙壁上还展出了牟平历史图片和二十四孝故事挂图,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文化和家庭道德的传播教育。看到这令人震撼的宏大场面,我不禁询问道:“你们这里曾有过哪些重要的文艺演出?”话音刚落,苗书记就自豪地说:“前几年国家京剧院的十几名演员,冒着严寒给俺村送来了一场最高档次的国粹艺术盛宴,真是让人想不到啊。”

  那是2017年12月底的一天,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暖意融融,观众热情高涨。演出在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巩丽娟的《红娘》选段中拉开序幕,随后《桃花村》《红灯记》《诗文会》等脍炙人口的京剧名段纷纷亮相,精彩纷呈。国家一级演员张兰、周婧、顾谦、徐畅带来的京剧选段《杨门女将》《铡美案》《沙家浜》和《红灯记》更是将整场演出推向了高潮,演员们饱满的激情,深厚的唱功,精湛的技艺,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雷鸣般的掌声在礼堂上空久久回响。当地的戏曲爱好者也登台献艺,与京剧名家们交流请教,令她们终生难忘。“平日里我就喜欢唱小剧,能在家门口和专业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无比的幸福。”戏曲爱好者谢福萍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负责联系国家京剧院演出的牟平区文联主席张海庭,还热情地把当时演出拍摄的一组视频、照片发给了我,那优美的国粹旋律让我身临其境,大饱眼福,深深地陶醉在国粹艺术的世界里……

  “这个大礼堂建设的初衷是什么?”在紧挨着大礼堂北侧的村委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善传同志,今年他已是85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60年代末他曾目睹了大礼堂建设的前前后后,初建时那热火朝天的情景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侃侃而谈:“首先要感谢俺村的第二任书记苗宝思,是他挺身而出带头建设的。当时村里开会和演出节目不管春夏秋冬都在露天广场,很不方便。他就大胆地提出宁肯勒紧裤腰带也要建起自己的大礼堂。”苗宝思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老革命,17岁时就担任马家都村村长,1948年他瞒着家人偷偷地报名参军,历经战火洗礼,多次立功受奖,后因病转业回乡,从1968年起又担任村主要领导。

  为了一心建好大礼堂,苗宝思带领村干部们到附近的文登驻军进行详细考察,一座座风格别致、凸显英雄本色的军人大礼堂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他们,并得到部队支持为其提供了宝贵的建筑设计图纸。回来后,村里慎重选择了一家富有经验的建筑队伍,又看中了本镇埠前村的优质花岗岩,组成专门的石材运输队,一辆辆马车、外加小推车,长达五里的路上,车来人往,浩浩荡荡;由本村组织的伐木小组,清晨起来沿着山涧沟壑挑选达标的树木,一棵一棵地采伐完,再肩扛人抬运到山下;木工组人手不够,本村的木匠主动请缨参战,每天忙着加工特型门窗,修整打磨比一般民居厚得多的木梁和檀条;瓦工组则把从山上运来的毛石按照尺寸规格,先用大铁锤一块一块地劈开、凿好,然后把重达百斤的石料靠人工搬运砌筑成厚墙,四面墙体都高达十几米,其每天繁重的体力和超常的劳动量难以想象。为了节省建筑成本,工地上使用的所有小工均是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由队里负责记工分。整个施工期从开春一直干到秋后竣工,长达七八个月的时间。

  据赵书记回忆,大礼堂仅外墙花岗石就用了208方,内侧乱石用了229方,加工门窗木材用了14方,屋面木梁、檀条和屋顶板合计26方,大队付给建筑队的人工费用一万余元,实际集体总投入包括物料和人力达三四万元,在六七十年代对一个百十余户的小山村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也充分体现了集体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听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前辈们不惜一切建成这一具有红色基因的重大工程,集中展现了他们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满腔热血和极大勇气,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无限的怀念和敬仰。

  赵书记略一沉思,接着兴奋地介绍道,“大礼堂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天,县电影院特意为我们送来了电影《智取威虎山》。”大喇叭一广播,全村的男女老少扛着凳子兴高采烈地赶到现场,周边村庄的农民闻讯后也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跑来,崭新的大礼堂被热情高涨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一片欢声笑语。随着电影故事的精彩播放,坐在既温暖干净又秩序井然、播放声音洪亮的大礼堂里观看,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对此,我深有感触,年幼时在老家莱州西由看电影和戏曲演出,均是在无任何遮挡的露天广场度过,尤其是在极度寒冷的季节,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穿着厚厚的衣服仍冻得浑身发抖,只好咬咬牙、跺跺脚坚持着,那刻骨铭心的滋味至今仍心有余悸。而马家都村的村民因为有了自己的大礼堂而免受其苦,置身于安心舒适的环境,着实令人羡慕。每年到了春节,十里八乡的文艺宣传队,都愿意与该村进行节目交流,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一直交流演出到正月末,天天有戏,锣鼓一敲,全村沸腾。

  此后,村里还花了四千多元,托人在上海购买了一台大彩电,并安排专人背回来,固定摆放在礼堂里。每当夜幕降临,大伙就早早地围拢在一起看电视节目,一直持续了很多年,那些多姿多彩的节目带来的惊喜和惬意就别提了。老百姓赞美道:“有了大礼堂,不愁没节目。”县放映队成了村里的常客,十天半月就来放映一场电影,县、镇两级的文艺节目也三日两头来巡回演出一次,小山村由此声名大振……

  进入90年代初期,马家都村大礼堂面临着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集体经济呈现出逐步弱化的现象,此时已任职16年的赵善传书记退了下来,大礼堂的管理与使用也一度处于了停顿的状态。短短几年,门窗坏了,屋顶漏了,各种演出和活动无法开展了。此时,社会上有的人想出几万元买下大礼堂,个别干部也趁机提出大礼堂用处不大了,干脆卖了算了,还能增加些集体收入。得知此事后,许多党员和村民代表勇敢地站出来,义正词严地说:“大礼堂是我们马家都村的重要标志和传家宝,也是几代人的念想,给多少钱咱也不能卖,无论如何也要保护下来。”就这样大礼堂暂时躲过了一劫。当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农村的大礼堂惨遭厄运,纷纷被拆除掉了,能够有幸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现在回过头来总结实在可惜。

  转机出现在2004年,镇党委把已经在区供电部门工作多年且年富力强的苗军强安排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不顾个人得失,把凝心聚力振兴马家都村发展作为己任,当他看到日渐破败的大礼堂心里就像被针扎得一样痛。苗思宝老书记是军强的二伯父,他从小就是听着伯父讲战斗故事长大的。他的大伯父苗宝奉是革命烈士,在杨子荣纪念广场上有他的英名留存,军强从心底里十分敬佩两位伯父英勇献身的精神,他接任书记后深知肩上的重任,暗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好,决不能辜负先辈们和全体村民的殷切希望。从此,他把修缮改造大礼堂这件事始终装在心里,他很清楚仅靠村里的财力这一愿望很难实现,于是他一方面着手考虑修缮的方案,一方面在不断地寻找时机。

  2012年,上级要求按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进行新农村建设,苗军强喜出望外,他借此把大礼堂的修缮一并纳入了全村整体规划改造之中,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和资金上的支持。他们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将大礼堂已经损坏的每扇门窗、每根檀条、每片瓦片都一一登记、标注,不允许有丝毫遗漏。同时,他们严格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大礼堂的原始建筑风格,不仅粉刷了墙面、硬化了地面、做了屋顶防水处理,还更换了门窗、玻璃、瓦片,修整了舞台与背景……在修缮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苗军强书记与班子成员轮流靠在现场进行监管,确保修复质量,使昔日破烂不堪的大礼堂重披“新衣”,显示出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村里统一开展对道路进行硬化、对环境全面绿化、对灯光实行亮化的“三化”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省级文明村、省级传统村落、省级宜居村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数十张含金量极高的名片,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崇高荣誉的背后,与该村大礼堂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历史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可谓功不可没!

  花香引来蝴蝶舞。重焕新生的大礼堂又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来了全区的戏曲工作者和广大观众。据牟平区文化馆长谭春林介绍,十年来他们一直把马家都村作为文艺工作者大培训的固定基地,每年农闲季节,都要召集龙泉镇所属村庄的文艺骨干来此进行两至三天的集中培训,每次有60多人,累计培训达800多人次。她十分赞赏地说,“这里的培训场地条件好,设施全,氛围浓,大家都自愿报名来这里参加。”区文化馆还经常调集姜格庄街道、大窖街道的一些庄户剧团来这里登台演出,如《姊妹易嫁》《胡林抢亲》《三女拜寿》《小姑贤》和《李二嫂改嫁》等一批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吕剧,经久不衰,深受观众喜爱。同时,镇区两级还派出专业人员帮助村里组建起了戏曲队、广场舞队、威风锣鼓队,常年活跃在百姓身边,带动了全村文娱活动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苗军强书记说,近年来他们还利用大礼堂办起了《道德大讲堂》,聘请党校教授有针对性地进行孝悌、忠信、诚信和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观念,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对推动建设良好的党风、村风和家风产生了积极作用。

  临近午时,天空蔚蓝,灿烂的阳光下,大礼堂熠熠生辉,高大而丰满,更显其特有的气质和神韵。历史已成过眼云烟,礼堂还是那座礼堂,故事却是新的故事,未来将是新的未来。这座承载着红色革命传统的大礼堂,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物,它是马家都村几任领导一心为民造福的生动缩影,见证了这块土地从贫穷一步一步走向富裕,见证了村民们的欢歌笑语和前行中的酸甜苦辣,是引领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更是马家都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之源。

  作者简介

  邓兆安,1959年3月2日出生,山东莱州人,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烟台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原总编辑,现任烟台市散文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两次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四次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策划的网络栏目五次荣获中国互联网最高奖——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编著有《登攀》《中国式网络问政》《发现最美》《织网十年》等书籍。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为中国网络媒体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代表。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11月,入选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