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频道 > 展览 > 正文

香在无寻处 ——“二安词韵”杨炳云书法展观后采撷

2015-03-09 15: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9日讯 2015年新春伊始,“二安词韵”杨炳云书法展,在泉城济南隆重开场,文人骚客、八方书友、群贤毕至。李清照、辛弃疾两位以“宛约”“豪放”著称于世的济南籍宋代词人百余幅作品,墨香温馨、雅序井然、满堂生辉。作为当代济南的书法家,书写济南历史文从名人名作,杨炳云先生多年夙愿如意适怀。我作为一名喜爱书法的大学生,曾多次前往求教寻真,一饱眼福。经几度往返览学于展厅之中,我于佳作前凝思发呆处有几,联想锁眉处有几,却不料在无意时会有点点感悟袭来,这也正巧是幼安词句“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了。晚生便采撷自觉有芳香美妙处,忝列金简。才谢瓦砾,却不惧贻笑,但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晚生虽习书不精,自幼却深深受教于“书法重变化”者云云。历览前贤,远至蔡邕《笔论》中“坐行”“往来”“卧起”“愁喜”之形象称述,近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里“变者,天也”之惊世思想,“变”之美近乎共识,平板之气类归诟病。待我初入展厅,恣意浏览之时,但见装帧之美奂,与形式之变通融为一体。裱有红、蓝、灰、褐等色当背景,沿袭条幅、中堂、扇面、斗方等形制以创作,书有真、草、隶、篆等字体来呈现,是可谓赏得此展之一变!待做近处品味,便见欹侧顾盼、疏密松紧之章法,浓淡干湿、洇涩诡谲之墨色贯穿于每一幅作品。更有朱墨者,或句读,或批点,耐人寻味。如易安《永遇乐·落日熔金》行草条幅,笔墨行至“簇带争济楚”时,“带”字一道枯笔飞流直下,收笔又似悬崖勒马,顿生险绝……又辅之以朱墨标点,烂漫活泼,此乃二变!再去细细观赏,便知展出作品有杨先生日课诵习之作,有观光乘兴之作。由是,作品中自然会有重复的二安名篇,如同易安《如梦令》,幼安《西江月》等佳作就屡见面貌。然则所览此类书作时,虽感似曾相识,却实已焕然一新了。晚生看来,这种同一诗词的多次创作着实不易,也是吾辈应心摹手追的功力,称之曰三变!钤印处亦多变化:古玺,汉篆,四灵章,肖像印……或规整威严,或灵动机巧,或厚重古拙,无意中渐生层层意趣,饶有兴味。依愚之见,此种种变化者,即是一大香妙之处!

  余窃以为,书法虽包罗万象,若以简单归纳,大致可分为两大问题:一为“书写什么(内容)”,二为“怎样书写(方法)”。前节所述香妙处,应属第二类“怎样书写的方法问题”,也是人们所说的“笔法”“墨法”“章法”者,不一而足。孰不知,在思考“书写方法”之前,总要先解决“内容”问题。观杨先生此次书展,以“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的诗词为主线,书录了上至西周金文,下至明清词句,兴致处还识有心得体会。以致观览时赏者既惊叹于所录内容之浩瀚,又佩服于所记款识之精辟。如易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卷末所署“读此小令……获意外之乐”等句,幼安《青玉案·元夕》扇中长篇探讨之类,更有《心经》落款聊以自嘲的“仿八大笔意”,“心笨手拙”之语……透过这些,便能感受到杨先生读词之精,诵经之勤,此当是又一香妙之处!《书谱》有言:“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这如同后来梁实秋所说的“字如其人,大抵不诬”。犹记得暮秋时节,初次有幸与杨先生见面于一书店中。我认出先生,犹豫半响,便一时壮胆,不顾冒犯,向前询问求教。只见先生和颜悦色,笑容可掬,不吝倾言相授。“我们共同向古人学习”是杨先生在交谈中反复强调的箴言。再看先生笔下,使转有度,温文尔雅,涨枯处亦不失雍容,植根传统而不被其所囿。此归于书法之道,更是为人之道,也是“字外之奇,言不能尽”的重要修行部分,更可赞之香妙!

  展览观罢,虽似寻香,实则为对吾辈年轻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诲。乘观杨先生书展之际,晚生也能驻足反思,借以自省,加以学习,于我自然将是一种开拓进步!

  闻香不厌,求学无涯,感意犹未尽,故将展出作品一一拍照,以便日后学用。另想有几句一并求教于诸师:万籁银装竞退山,毫挥香墨记真言。天生历下多名士,心系泉城书二安。(山东商报 金宗学)

  

责任编辑:殷会丽
新闻关键词:先生书法书写济南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