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规则朝令夕改折射出教育和体制问题

2011-10-21 07:41:00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交所交易品种价格暴涨暴跌、规则朝令夕改折射出教育和体制问题

  艺术金融创新缺“双料人才”

  “‘你们交易中心成立了吗?’在艺术投资市场上,这样一句话成为大家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甚至是一种时尚。”昨天,在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举行的首届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上海高峰论坛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罗宏才谈起的这个话题,引起与会者会心一笑。

  罗教授所说的交易中心,指的是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简称文交所,这种类似于股票交易所的艺术金融形式,从2009年第一家诞生至今,引爆了艺术金融创新的热潮。专家指出,当前,艺术金融资本通过艺术基金、信托、文交所等渠道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艺术金融创新仅仅是外在形式,回归艺术价值本位才是关键。

  文交所红火背后藏隐患

  “不少地方在应对发展文化产业焦虑时,选择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作为突破口,似乎找到了资本与产业连接的一根救命稻草。”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说,从2009年第一家文交所诞生,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全国已经有19家文交所挂牌,另有9家正在筹建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成为继画廊、拍卖行、艺博会之后的创新交易平台。全国掀起克隆风潮,艺术银行业务、艺术基金组合、艺术股票等艺术品金融化模式相继推出。

  但是危机随之而来。2011年1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发售当地画家白庚延的两幅画作《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一个月时间,艺术品份额价格陡然飙升至17倍,天津文交所为控制价格暴涨暴跌,屡次修改规则,甚至一度处于停盘,如今这两幅作品的收盘价分别跌到了2元多,如果有人在最风光的18.7元和18.5元的“轰动价”时候接手,至今财富缩水将超八成。

  “交易品种价格疯狂上涨、急速下跌、作品来源不明、交易规则朝令夕改,文交所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来自市场以及专家学者的质疑声。”西沐分析指出,不能把艺术品份额交易等同于股票交易,艺术品自身并不创造利润,这就决定了投资者不可能每年拿到艺术品份额利润分红,但文交所却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导致暴涨暴跌。

  艺术金融不能盲目跟着本能走

  “2011年上半年,中国以22亿美元的艺术品成交额超过英国和美国,继续巩固了全球第一的位置。”深圳杏石投资董事长徐永斌透露。他认为,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艺术金融市场体系的结果,艺术品从个人密玩、鉴藏收藏发展到了投资需求,如今迈向资本时代。

  罗宏才不无忧虑地说,所有的艺术品市场都以“两石一千一寿一鸿”即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潘天寿、徐悲鸿设定主打方向,而没有根据资源储备设定自己的主打方案。他指出,画廊、拍卖、艺博会三级结构应该与艺术品交易所互补,艺术金融不能跟着本能盲目走,而需要把握驾驭艺术金融市场的能力。

  徐永斌认为,信息不对称、行业暗箱操作,才出现了不久前徐悲鸿假画作等业内丑闻。“像房地产质押,有房地产评估部门,有确权的房管局和土地局,对艺术品,应该成立一个权威的鉴定机构和评估部门。”

  西沐认为应加大人才培养,“懂文化的人往往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人又往往不了解文化,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需要我们必须将文化与金融贯通,这需要一支强大的实战型研究队伍,但是却举国难寻。”西沐说,“这折射出教育的问题,也需要将资本、人才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

  “一定要关注资本与文化艺术两个向度,并且,要最终把落脚点放在艺术品的文化艺术特征上来,因为交易创新是‘表’,文化艺术品的价值发现与实现是‘本’,尊重文化艺术品的价值发现和实现才是艺术金融市场体系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西沐说。

责任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