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墨意君子风——读傅合远教授书法作品有感
鲁网9月14日讯 笔触在白色的纸上蜿蜒,或疾,或滞,墨色晕开,于干湿浓淡中构成一幅奇妙的意象:干,则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湿,则丰腴饱满,婀娜多姿;浓,则泼洒写意,荷韵生动;淡,则空清而澄澈,在水光潋滟中映衬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似荷?是字。如画?是书?
——这就是山东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傅合远先生书法创作的艺术之美。
作为书法艺术的槛外之人,我以为,面对与审视合远先生的作品,“字如清荷”之感,不出于理性分析和归纳,而是一种基于直觉的联想,一种源自体验的顿悟。读其字,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亭亭、点缀、开着、颤动、挨着、遮住……看,这渲染荷韵形态之美的动词,用以形容合远先生书法笔墨淋漓的点线、穿插、结构、布局,不也如此贴切,又如此传神地道出了其书外之意么?
余谓合远先生之字,可谓“荷书”也!
作为一名人文学者,合远先生精于美学,深研书法,尤擅甲骨文、金文。近则书风蔚然一变,以篆入草,笔法老辣,圆转藏锋,盘根错节,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于学养深厚中,纯以笔墨取胜,得天然意趣。就我所见的几幅字,皆“运墨而五色具”,或点染、或泼写,万豪齐发,干湿浓淡,一任自然,“荷”书之韵,形神备矣。
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然而,取诸物象,并非简单的艺术摹拟或摄取,而是要将“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或者,直白地说,是要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于是,方寸宣纸,化作一池荷塘。霎时,只一弯冷月,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人,独享这个宁静、悠闲,又略带古朴的人文世界。呵!中国书法的笔墨,毕竟通向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天地!
从这个意义上,读傅先生作品,加深了我从意蕴角度对文人书法的理解。即,文人书法之价值,在于“书法外”的“文人感想”,而不是“书法中”的格局技巧。文人书法的价值,亦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之外的文人气象与寄托。
观其字,想见其为人。合远先生必定喜荷、梦荷、吟荷、写荷……“荷书”,毋宁是一个意象,一种境界,一份追求:世繁事杂,而无车马之喧,荷清莲净,岂非君子之风?(本网记者)
傅合远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