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峰谷墨染朱,子规啼血映山红——著名画家沈光伟走进文化视界
文化视界网报道 11月8日下午,著名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沈光伟教授和山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赵军、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杨三军、山东丽山教育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孙锡祝一起走进文化视界。
前日立冬,泉城也恰逢其时地下起了初雪,没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董事长梁洪文特以新鲜手磨咖啡招待贵客。醇厚悠远的咖啡香气在云消雪霁后的冬日暖阳中氤氲袅袅,几位老友品评书画佳作、畅谈艺术人生,会客室温馨静谧、其乐融融。
随后几位漫步中华艺术空间,发现其中不少陈列画作的作者是自己的至交好友,沈教授兴致更甚,对其艺术特色侃侃而谈、畅所欲言,边走边聊就到了两网编辑室。在这里,沈教授的艺术历程和往年佳作都被详尽地展示出来。
回顾自己年少求学的坎坷、艺术生涯的探索与转折、教书育人的漫长岁月……沈教授不禁感慨良多,出生于“画家的摇篮”文化名城潍坊,年轻时曾在铸币厂工作,辗转求学于泰安师专,毕业后先后在昌潍师专、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任教;他最初学习油画,受到舅父、画坛大家于希宁教授影响转而涉入中国画领域专攻写意花鸟。于老的赠诗“凌云志启动心功,笔退砚穿意理充。物化心灵灵化物,惟期雨后看升虹。”更成为沈光伟一生艺术求索之路上的指引与鞭策。他也在为于老所赋《冰魂颂》中写道的:“艺术之道源自生命的感动和艺术家的情怀,源自一生永不忘却的惦念。”
作为几十年来对生命思考感悟的艺术凝练,沈教授现场创作了一幅以高山杜鹃为主题的水墨画《代代生谷底,谷底是高山》。只见他展开一幅长卷,用最粗的毛笔饱蘸浓墨重重落纸,粗壮黝黑的树干便如扎根纸上;随后将笔在草纸上蘸干,用分叉干枯的毛峰挥洒着画下四处伸展的虬枝。整个过程连贯流畅、一气呵成,与其说在画画,却又将书法的意蕴贯穿其中。“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色,也是沈教授的创作风格,他谈到自己对这一理念的理解:绘画和书法其实有很大不同,书法主要用到笔锋和笔肚,很少用到笔根,更以中锋为主;而绘画更体现了用笔的多样性、丰富性,中锋、侧锋、逆风等等皆信手拈来;但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的基础在于“笔意”,就是下笔的“味道”。
其后沈教授用花青调以淡墨为枝干添上叶片,使得整株高山杜鹃主干浓重、力透纸背,枝丫干枯虬髯,叶片因用轻墨晕染,显现出肥厚而圆润的质感。他讲到,西方绘画技法用光影透视表现画面的层次,而中国画则以水墨浓淡枯湿的对比来达到效果。因此,中国画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韵”,“气韵生动”便是传统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气”即气场,“韵”是一个音乐的概念,就是流动性,所谓“气韵生动”就是气场要有流动性才能赋予画以生命力,画虽然静止于平面,但要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
沈光伟 《代代生谷底,谷底是高山》 2021年11月 138cm×52cm
俯察画中之杜鹃,其枝干便如一条蜿蜒婉转、徜徉东去的河流。沈教授带着我们“顺流而下”:“这里劲儿不够,就要再加一笔;最后的地方要推出去,给它一个出口,让它冲出去;还有这里要让它翻上来……就像舞剑和打拳,推出去、收进来,让它整体动起来。”确实,沈教授创作时那种闲庭信步、挥洒自如的姿态,配以他的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真如武侠宗师一般,更让人想起《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以武学融入书法,用凌空书写王羲之《丧乱帖》并自创《倚天屠龙诀》的经典场景。
“除了韵律感,绘画还要有节奏感。”沈教授继续谈,节奏也是音乐概念,声音没有节奏,就是噪音,有了节奏就成了音乐、成为艺术。“节奏让响声变成了音乐,同理,也让画变成了艺术品。”
在等待画纸晾干的间隙,沈教授跟我们谈起了他画高山杜鹃的初心。高山杜鹃生长于巴蜀、云贵交汇的西南边陲一带的高山、苔原、岩石之间,且多处于高山的峡谷之中。身处高寒恶劣的自然环境却能成长得茁壮挺拔、花繁叶茂,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量深深地感动了他。“我画的是贡嘎山海螺沟的高山杜鹃,贡嘎山海拔7千多米,是仅次于喜马拉雅山的中国第二高山,其中杜鹃通常在2600米—4000米海拔的山谷,而长得最具震撼力的是在2600米—2700米的高度”。画中高山杜鹃的树干枝丫虬曲斜逸、迤逦盘桓,无规则定型,就是因为它要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始丛林中努力争取阳光、竞争性地向一切可能的缝隙生长,为自己开拓出一片生存空间。
另外,高山杜鹃象征了一种奉献精神,因其在众多植物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根系不发达,叶片既大又厚,这就决定了它要在叶片中储存大量水和养分,供给整棵树的生长,以及花朵的开放和种子的成熟;等到花开蒂落,这些叶子就会掉落满地,又化为肥料供给根系,培育另一个生命周期,完成一个生命的轮回,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真可谓是“落‘碧’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不是像母亲?”沈教授问我们,“强烈的奉献精神让你从它身上看到母性,体现出母亲的伟大。”沈教授还在枝干上用湖蓝画了一些碎碎小小的叶子,他说这代表了寄居在高山杜鹃上的其他植物,它们的种子由飞鸟散落在此,高山杜鹃枝干上累积的厚厚的泥土青苔变成了它们生长的沃土家园。所以,高山杜鹃在自己向上生长的同时还滋养孕育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王国,更体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
经常思考绘画的目的是什么,所要表现的东西是什么,对高山杜鹃的创作让他找到了答案——对生命的歌颂,对永恒的赞美,爱就是一种永恒。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的母性精神,他感觉其作为绘画创作题材是无穷无尽的,自己怎么也完不成,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表现这种大爱。
等枝叶干透,沈教授就用大红和曙红色掺一点水墨画上了杜鹃花簇。不喜欢用高纯度高饱和的颜色,他认为水墨画中颜色不应太“跳”,跳出来便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感,因此他所有的彩色都带一点墨色,画面保持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如“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般朦胧含黛的色调和气质。
这种气质也正契合杜鹃花那凄美动人的传说:古时蜀帝杜宇勤政爱民,为了提醒子民不要沉迷玩乐而荒废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便四处奔走,催促人们把握春光及时播种。后来杜宇积劳成疾而亡,但他的灵魂却不肯离去,依然想要守护自己的国家和子民,便化为一只小鸟,每到春天就四处飞翔,发出“布谷,布谷”的声声啼叫,直到嘴里流出鲜血,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古诗即云“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于是,人们把这种鸟叫作杜鹃鸟,其喙是血的红色;而把那鲜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鹃花,更给了它一个别名“映山红”。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对杜鹃的感叹:那丛特别红艳的杜鹃花,应该是载有杜宇魂魄的杜鹃鸟在此啼血最多而染成的吧。
这个古老的传说表达了积极生长和无私奉献的寓意,或许正是杜鹃的品性和大爱才让古人赋予了它这么美好感人的故事。画毕,整幅纸面上,坚挺的躯干、挣扎的枝丫、鲜嫩的叶芽、丰厚的叶片,鲜艳的花簇和寄居的藤蔓,构成了一个生命完整的轮回:出生——萌芽——绽放——成熟——滋养——凋零。
“我为这幅画提诗‘代代生谷底,谷底是高山’,因为高山杜鹃大多生长在谷底深涧,但这些谷底深涧却已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之上。”沈教授意味深长的感叹,“我更是想表达这样一种人生态度:生命即美,本身就值得赞颂,即便是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人,也依然有其生命的高度,有与众不同的价值和卓尔不群的美丽,或许不容易被人们看到,但只要你努力顽强地向上生长,奉献社会,终会绽放出生命的璀璨芳华。”
沈光伟 《花香不在多》 2021年11月 66cm×50cm
立冬初雪后的寒天,沈教授创作这幅画也恰是应景,百花褪尽,独留高山杜鹃冷艳脱俗、高标出尘的卓绝风姿凌寒盛开,更要感谢沈教授的妙笔丹青将这株高岭之花“采撷”来到这间小小的云间画室。
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愿高山杜鹃凌霜傲雪开得久一些,也愿沈教授的艺术之树长青,艺术之花更艳,艺术探索之路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