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滋味

2011-05-24 10:32:20 来源:中国书法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00年前我最大的爱好就是逛书店,每周要跑一趟书店,甚至是一遍。因为那时的书店少,常去的是纬四路的古旧书店、经二路的东方图书公司书店、泉城路新华书店以及搬来搬去的三联书店,还有已经拆掉的美术书店。逛书店虽是为了买书,但当没有合意的书时,翻书便是最划算的事,也是最好的享受。那时的“站功”好极了,以至于我后来得一不大不小的毛病——静脉曲张,差不多就那时站出来的病根儿。通常是书店开门就扎进去,中午随便在大观园买个烧饼,再走到纬四路古旧书店,下午从泉城路新华书店回家,往往是载重而归,生活很单调!很累也很充实!

  进书店先是粗略地找新书,再翻阅,就像是自己家的书柜一样,如数家珍,对于我关心的新书先看价钱,后看内容。囊中羞涩决定了我有时优柔寡断。1990年前后,面对谢稚柳主编,韩天衡篆书题书名《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一),787×1092毫米1/8开本,非常兴奋!定价是二十六元,当时我的工资一百元左右,平常囊中最多带二十元,犹豫了一周。第二周还是借钱买了。从此也多了一个心事,期盼着第二册、第三册……直到1998年才算买齐十八册,那时候买书多了,就凭票累积后办了一个优惠卡,能打九折,同时还养成一个“节约”的习惯,每次买书后就减少伙食标准,不只是九折的幅度,有时就是两个烧饼。

  我过去喜欢读的书多数与书画有关,近几年读书范围逐渐扩大,慢慢辐射到文化、哲学、美学、历史与考古、生活等领域。纯书画的书反而很少买了,除了资料性的书籍,特别关注新出土的书迹。最早关注这方面的领域(除敦煌书法、楼兰残纸外),大约在1994年左右。我在东图新华书店的历史与考古专柜发现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壹,很震撼!与我看到敦煌与楼兰残纸书法时一样的心情。在这之前,我已经两三年沉浸在敦煌与楼兰,最大的获益就是把“经典”生活化,那些活泼泼地,带着呼吸的律动感,才真正透出古人们的血性,对我之前理解唐代楷书、行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甚至是颠覆!当看到吐鲁番出土文书后,更感觉到书法应该是生活的,真实的。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心扔掉“唐楷”,那种写起来吃力,看起来紧张的所谓法度森严的楷书,一点都不激动人心,毫无趣味可言。只可惜,《吐鲁番出土文书》壹,这个大部头书我并没有买,需要花三四个月的工资去买它(定价是280元),没舍得!但文书的感觉已经埋在我的记忆里。

  现在的生活节奏今非昔比,我已很少逛大书店,偶尔去也只是翻翻书,找找阅读的感觉。文化市场的几个小书店倒是经营得很灵活,你可以让书店的老板订你需要的书,还有八折以上的折扣,有的旧书折扣更狠,都有板有眼地运转着,交易量很大,书店的老板还结交了很多朋友,连外地的书法爱好者都经常光顾,估计新华书店这么大的牌子快顶不住了。现在网络时代,什么都可以干。我近两三年的时间所有的购书有九成以上是通过网络,按我一年买书费用一万元计算,通过网络购买要省出三到四千元。这与早些年的书店相比,读书人真是幸福多了,这就是时代,这就是生活,艺术家最看重的也是这两点。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到现在我仍感觉很牛,你只能是随时代。杜尚说过: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时代、生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好改变。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公司正式申请破产,而我们的新闻出版署还用过去计划经济的思维,统领图书市场,他们规定无论任何书店的折扣不能低于多少,这就是想当然。这也只能是暂时的保护,市场规律不可能听那一套。

  前几天,我在某旧书网看到我心仪已久的图书《吐鲁番出土文书》一套四本,原价是1820元,售价777元,邮寄费30元,让我心动,毫不含糊,购得一套。当你手捧昔日钟情的书籍,已经慢慢成为旧书时,我想这与昔日的情人多年后重逢,你不可能嫌弃她的脸上的皱纹已经变得清晰,或许有些老态,这一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已写上这段历史,旧的有了味道。我与爱人说,你闻一闻这书的味道,当年的味道,旧书的风尘,旧的是那么合理。享受图书本身的学术的同时,感慨现在淘书之乐,当下的网络时代送书到家,感受图书的亲切的同时,逛新华书店慢慢成为历史,代之而成的是一键搞定,乐乎哉?乐哉乎!

  

责任编辑:张颖昌

责任编辑:刘晓丽